出椰林大道入窄門:台大校友蒙召與事奉見證集(預購)
出 版 商 真哪噠出版社
系列名稱 Meet 26
編 者 陳達、夏沛、溫永生
ISBN 978-626-7599-41-9
CIP 243
EAN 9786267599419
出版日期 2025年8月
語文別 繁體中文
頁數開本 尺寸:140*210mm
頁數:392頁
重量:520克
印刷裝訂 黑白平裝
類別 見證 生命造就
■本書簡介
他們本可走向世界
卻選擇走向十架
本書記錄三十一位臺灣大學校友的信仰旅程。他們原是社會菁英、各行業的佼佼者,卻用最好的年華回應神的呼召,獻上自己的一生,成為上帝國度忠心的僕人。
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而是一條必須捨己、背十字架的信心之路。
本書是寫給每一位在信仰中掙扎、尋問與順服的人;更是一本為正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思索召命與意義的人預備的靈命之書。
■推薦序
相信這些在臺灣、香港、北美奉獻的菁英,已在世界各地成了不可忽略、不可忽視、不可替代的見證人物。
唐崇榮牧師
唐崇榮國際佈道團創辦人
印尼歸正福音教會創辦人
2025凱波爾獎獲獎人
本書可以幫助每位年輕讀者思想當前的景況,效法前輩們的腳蹤,得以繼續邁向全新的人生旅程。
周神助牧師
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前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
但願這本書的見證,讓你們同樣可以經歷我自己曾經歷到的,享受豐盛且能建立別人成為豐盛之人的人生!!
蘇穎智牧師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創堂牧師
恩福神學院院長,聯宇聖經學院院長
本書的作者們是1960 年代至1990 年代的台大畢業生。若是宏觀這段日子裡上帝在華人當中所行的奇事,必驚嘆祂奇妙的作為。
周功和牧師
前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
費城三一華人基督教會退休主任牧師
我們共同看見神的手在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身上寫就了同一部恩典史詩。
張路加牧師
播種者國際宣教,遠東事工主任
每一篇見證都是一盞明燈,指引著那些仍在信仰道路上掙扎或尋求的人。
陳吉松牧師
臺灣高雄聖光神學院院
編者序
合作見證的果效到對美國教會的回饋
我們感謝神,三位編者的意願得到作者們的支持,終於完成了這兩本書的出版。第二本書《出椰林大道入窄門─台大校友蒙召與事奉見證集》的31位作者,按照事奉的性質來看,大部分主要的服事是在教會牧會,另外有些是在神學教育崗位,有些是在宣教的工場。按照事奉的地點來分,有18位是在美國,有11位是在臺灣,有1位在香港,有1位在加拿大,有幾位也曾經去過海外長期宣教。按照出來事奉的時間來看,有15位是在台大畢業10年之內就很快開始全職的事奉,有6位是在台大畢業10年到30年之間,也有10位是在台大畢業30年之後,人生的下半場才出來事奉的。這讓我們明白,神的呼召可以在不同的年齡臨到一個人。我們絕對不要覺得自己年紀太大,而不願意接受神的呼召。
我們知道,今日在醫學的研究上,由於臨床醫生們與基礎生物科學家的合作,使得我們可以對疾病有所控制、讓生命得以延長;在醫學的個案研究上,也已深入發展到有系統的觀察,可以增進對疾病的瞭解與治療,而誠實的敘述與數據的統計,可以使研究人員彼此信任,讓醫學知識得以有可靠的增長。正如同本書作者們的共同努力,必將深刻影響神的國度,因此我們在編輯這些事奉見證時,希望大家都能夠像奧古斯丁寫《懺悔錄》時一樣真實坦承,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家彼此學習,讓神國的工作建立在有效果與合神心意的方法上。
在英文書籍領域,我們看到一些事奉成果卓越的牧者將他們牧會的方法出版成書,讓後人學習。例如在德州達拉斯第一浸信會牧會了46年的W. A. Criswell, 寫了一本Criswell’s Guidebook for Pastors (1980 Broadman),另外在加州的馬鞍山教會牧會了42年的Rick Warren也寫了一本The Purpose Driven Church (1995, Zondervan) ,這些書都成為眾多教會的借鏡。編者們也希望本書的31位作者所貢獻出來的見證,可以對牧會與宣教有所幫助。很多作者也留下電郵,歡迎讀者聯絡,作者們都很願意做一些輔導的工作。
在我們合編這兩本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作者的信主與被裝備都與美國的環境有關。有10位作者是來到美國後才信主的。大部分的(21位)作者是在美國的福音派神學院受到裝備。美國的福音派在二十世紀的下半期開始興盛,他們的教會認真地傳福音,使很多臺灣來的留學生接受信仰,進而在美國各大學開設華人查經班,進一步建立教會;而歐美福音派的宣教士也到臺灣廣傳福音,因此我們從美國的福音派教會得到很多幫助。目前美國的教會狀况一般說來比以前軟弱,我們希望在美國的華人教會可以回饋,幫助美國堅守基督教的根本,堅守聖經的真道。
三位編者要感謝作者們接受邀請,一起來完成這個工作,也要感謝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校友的見證集,成為我們的模樣。我們同時感謝真哪噠出版社賈自功社長與王芬妮編輯與我們合作,使這兩本書順利出版,也謝謝幾位牧長為本書寫了推薦序。願這本書蒙神使用,成為多人的祝福。最後,我們感謝神讓這兩本書順利地出版,願一切的榮耀歸給愛我們、呼召帶領我們的神!阿們!
陳達、夏沛、與溫永生
2025年6月於德州休斯頓,奧斯汀;臺灣桃園
■目錄
推薦序
時代的菁英,歷史的見證 唐崇榮
預定中的呼召,永恆中的建造 周神助
願你也經歷祂的愛 蘇穎智
他們本可走向世界,卻選擇走向十架 周功和
從椰林大道到北美教會的恩典史詩 張路加
一條不凡的信仰之路 陳吉松
簡介臺灣大學 陳 達
小溪與長河 蘇文峰
編者合序 陳達、夏沛、溫永生
1. 匠心下事奉的器皿
李秀全(1961外文系學士)/
2. 向著標竿直跑
李革舜(1961外文系學士)/
3. 信實的神
黃小石(1962物理系學士)/
4. 走向全職宣道之路
李力彌(1963機械系學士)/
5. 從不可停止聚會到成為退而不休的傳道人
張永光(1964物理系學士)/
6. 由傅鐘到守望樓
陳 達(1966數學系學士)/
7. 蒙主引領走恩典之路
崔思凱(1966數學系學士)/
8. 異象與事奉
周同培(1966物理系學士)/
9. 出椰林大道入針眼窄門
夏 沛(1966數學系學士)/
10. 遲來的呼召
寇紹穎(1966電機系學士)/
11. 原是祂的工作
蘇文峰(1969歷史系學士)/
12. 從轉化「化學品」變成轉化「靈魂」
洪慶勝(1969化工系學士)/
13. 峰迴路轉的蒙召
莊祖鯤(1970化工系學士)/
14. 醫療與傳道
蔡茂堂(1975醫科學士)/
15. 你去吧!我要差你遠遠地往外邦人那裏去!
翁瑞亨(1975醫科學士)/
16. 來時路:事奉主愈久愈甘甜
欒大端(1972電機系學士)/
17. 神揀選使用我
紀志煌(1972農化系學士)/
18. 人生的圓只能有一個圓心
張子義與陳一萍(1973台大歷史系學士)/
19. 從「盼望長大的童年」談事奉
徐明富(1973化學系學士)/
20. 主澤流長
許中生(1973心理系學士)/
21. 委身工福宣教
蔡國山(1973農工系學士)/
22. 得人如得魚的人生
江昭揚(1974農藝系學士)/
23. 事奉一生,經歷祂信實可靠!
楊寧亞(1975動物系學士)/
24. 踏定腳步在杜鵑花城
賴建國(1975農化系學士)/
25. 雅博渡口的過河卒子
詹 宏(1977化工系學士)/
26. 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奉
張復民(1980獸醫系學士)/
27. 蒙召在客家
溫永生(1980化工系學士)/
28. 烏龜行天路
羅 偉(1983商學系學士)/
29. 從抱怨到感恩
戴劍鋒(1985動物系學士)/
30. 跨界牧師的公共社會參與
廖金河(1985法律系學士)/
31. 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
田頌恩(1997化工系學士)/
■內容試讀
14. 醫療與傳道 蔡茂堂(1975醫科學士)
作者簡介
蔡茂堂,出生於彰化。2002年美國三一國際大學跨文化研究哲學博士。幼年因為家境貧寒,獲得鄰居英國醫療宣道士蘭大弼醫師夫婦的愛心支持,得以繼續讀書,內心非常感激與感動,決心一生作基督門徒。也因為家貧,在教會與高中遭受被抹黑與陷害的慘痛經驗,一度懷疑神的存在。1977年臺灣保送制度廢止,讓他感到神公義的介入。七年醫學院的學費都奇妙經歷神的供應。他願意效法蘭大弼醫師,踏上醫療傳道的旅途。
因為家父跟隨蘭大衛醫師學西醫,所以我們家常有機會聽到福音而皈依信主蒙恩,可以說是醫療傳道所結的福音果子。我自己則是因為被蘭大弼醫師的愛心所感動,決定接受這樣的信仰,因此,我從唸醫學院開始,就立下從事醫療傳道事工的志願。
父親遺願
我唸台大醫科三年級的暑假,回家探望父親時,父親告訴我,臺灣有很多鄉下偏遠地區的教會,因為經濟因素,無法聘請牧師,因此長老教會常常需要差派教會長老前往這些弱小教會主日講道。父親交代,等我醫學院畢業擔任醫師職務後,家裡的經濟就由我負全責,父親也向神許願,要到偏鄉弱勢教會擔任義務傳道,宣揚主的福音。我答應父親願意在醫學院畢業後負責家裡的經濟,好讓他安心前往偏鄉弱勢教會傳揚福音。
沒想到在我唸台大醫科四年級接近暑假時,突然收到同父異母大姊寄給我的明信片,告知父親因為腦血管疾病中風昏迷而住院。當我趕去醫院,父親已經不省人事,無法和我談話了。那年暑假我就陪伴中風昏迷的父親。後來醫生告訴我,父親不太可能復原了,住院費用很高,考量我們家裡的經濟,建議我們最好辦理出院,帶回家照顧。因此,我就把昏迷且插鼻胃管的爸爸帶回家,自己一個人陪伴照顧父親。幾天後由於沒有繳電費,家裡被電力公司斷電,晚上,我只能點一根蠟燭陪伴父親。學期快要開學了,我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有一天晚上,父親平靜地走了,我沒有錢可以買棺木安放父親的遺骸。
我唸醫科三年級時,有一位學長馬從軍醫師找到一本美國醫師出版給一般人閱讀促進健康的書。他想要翻譯成中文給臺灣的鄉親提供健康的常識,可是這本書相當厚,內容很多。因此他邀請我和我的同學楊士宏醫師一起翻譯。我們翻譯好之後,馬從軍拿著那本書要找出版社出版,卻找不到有出版社願意購買版權。我們想,如果找不到出版社就算了。想不到在家父過世時,剛好有七位台大醫師集資成立了一家「杏文出版社」,他們願意購買馬從軍的譯本成為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書。馬從軍寄給我一張五千元支票,剛好可以用來支付父親的喪葬費用,在時間上,我很感謝神的恩典。
我私下向神禱告說,主啊!父親雖然向你許願,當我醫學院畢業後可以負責家裡經濟,他願意到偏鄉弱勢教會傳揚福音,但是我才唸醫科四年級,父親就因中風過世,無法完成他向神所許的願。如果神願意使用我,我願意在神呼召時放下醫師的工作,成為全職傳道人,來完成父親的遺願。
前輩腳蹤
我唸台大醫科七年級時,有機會讀到一位美國醫師的傳記《剛果之光》。這是一位美國外科醫師蒙剛阿保羅(Monganga Paul)在剛果剛從法國獨立之後,因全國缺乏醫療人員,志願前往剛果醫療傳道,幾年後在剛果被叛軍殺死的血淚紀錄。這本傳記最感動我的一句話是:「我如果沒有留在美國擔任外科醫師,馬上有別的醫師可以補上我的缺;我如果沒有前往剛果,那裡一個醫師也沒有了;我願意前往最需要我的地方去事奉。」於是我也向神禱告說,我願意前往最需要我的地方去事奉。
在台大醫科七年級擔任實習醫師時,學校同意六位同班同學可以住在同一間宿舍,我們班上有六位對醫療傳道有負擔的同學,就申請住同一間宿舍。我們常常聚在一起,為了畢業之後要如何從事醫療傳道而討論與禱告。我們也到郵局開一個帳戶,每個人每月把自己的收入二十分之一存入該帳戶,作為將來醫療傳道事工的基金;另外二十分之一我們需要在各自不同的教會奉獻。我們得知有幾位前輩曾經嘗試一起走醫療傳道的路,後來卻解散了,其中有一位郭維租醫師一直堅持。我們就邀請郭醫師來和我們分享他的經驗。郭醫師告訴我們,他們也是幾位台大醫科基督徒同學,想要在畢業後一起開業,並由其中五位同學一起經營,收入支持一位同學前往國際難民營或無醫村從事醫療傳道事工兩個月,回國後,再由另外一位同學接著出國從事醫療傳道事工。如此,大家輪流,每人每年可以出國從事醫療傳道兩個月。後來,因為有些醫師的夫人對這種方式有不同的意見,就一個一個離開了。但郭醫師鼓勵我們,要替未來同行天路的配偶禱告,希望夫妻可以同心同行,如此才能長期從事醫療傳道。我們就開始為我們的終身伴侶在神面前禱告,祈求神賞賜給我們一位可以終身同心同行的配偶。
醫療傳道
我們從醫學院畢業服完兵役後,各自申請到台大醫院不同科別擔任住院醫師。六位基督徒同學中,有兩位決定出國留學而離開,有一位留在台大醫院擔任主治醫師而逐漸淡出。翁瑞亨醫師、王榮德醫師和我繼續為醫療傳道禱告。神帶領曾經到恆春基督教醫院事奉的兩位醫師來加入我們的禱告會。簡肇明醫師和蔡朝仁醫師是高雄醫學院畢業,他們曾經先後蒙神呼召前往臺灣最南端的恆春基督教醫院服事。後來認為自己不足,需要接受外科訓練而暫時離開恆春。簡肇明醫師到台北開佳音診所,蔡朝仁醫師申請進入國泰醫院接受心臟外科的訓練。我們就和他們每個月一次聚集在佳音診所為醫療傳道禱告。後來神又陸續帶領國防醫學院畢業的陳政弘醫師、卓良珍醫師、黃蔚醫師、許江誠醫師,還有范大陵長老與張振耀長老先後加入我們的禱告會,陽明醫學院韓偉院長也加入並成為我們的領袖。1977年我們成立中華醫藥傳道會(Chinese Christian Medical Mission:CCMM)。
神感動荷蘭一位基督徒護士畢路安(Louise Ho)在1972年底來到臺灣,他先在英國宣道士丁曉亮醫師的台北基督教診所帶領診所的護士信主。他認為進出醫院的人比進出教會的人更多。他會帶著一把吉他,到各地醫院唱詩歌傳福音,鼓勵各醫院基督徒員工成立醫務團契。1974年畢路安宣道士和丁曉亮醫師、于秉溪醫師、李賢鎧長老、閻新人牧師、韓偉院長等人成立中華基督教醫務團契(Chinese Hospital Christian Fellowship: CHCF)。1983年,中華醫藥傳道會和中華基督教醫務團契的董事會開會決議,把兩個醫療傳道的組織合併成為中華基督教醫藥傳道會。當我們要向內政部申請成立財團法人時,卻被內政部拒絕,因為醫藥是屬於衛生署主管;我們轉而向衛生署申請時,也被衛生署拒絕,因為傳道是屬於內政部主管。遭遇如此的困境,我們迫切禱告,求神開路。神就感動我們,把醫藥改為路加,因為路加是醫生,但是內政部並不知道。我們就改用中華基督教路加傳道會向內政部申請而通過了。
到臺灣尾
我們每個月聚集在佳音診所為醫療傳道迫切禱告。求神差遣我們前往祂要我們去的地方開始醫療傳道的事工。我們初步的共識是尋找在臺灣醫療資源最缺乏、教會密度最低、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去開設基督教醫院。我們在內政部找到當時最新統計資料,顯示高雄小港地區正符合我們的共識,於是我們聯絡高雄地區房地產仲介公司,請他們幫我們尋找在高雄小港地區三百坪左右適合蓋醫院的土地。不久仲介公司就找到七塊土地讓我們考慮。但是,我們一看到當時七塊土地的售價,再看看我們在郵局醫療傳道基金帳戶的存款與奉獻進度,我們知道要靠自己微薄的奉獻是無法購買高雄小港地區任何一塊土地的。於是我們就先買一張高雄小港地區的詳細大地圖,把那七塊三百坪左右的土地用紅筆圈畫出來,每個月我們就圍繞那張地圖跪著向神呼求,求神感動其中一位地主願意把土地捐給我們來蓋基督教醫院。
1956年,來自北歐芬蘭的一群醫療宣道士,跨洋過海來到臺灣。他們在恆春山腳路找到一間日式榻榻米房子成為住家。冬季恆春有強勁的落山風,他們稱這個家是「土倫貝沙」(Tuulenpesa),意思是「風之巢」。他們到處探望貧病孤苦,為人診治病痛,甚至深入山上原住民部落看診。1967年他們設立恆春基督教診所,由當時在屏東基督教醫院的張健昌醫師登記執業。上午門診,下午到山地義診,最遠到達春日鄉的南和。恆春地區各種孤苦無依的傷殘病患都是恆基醫院特別照顧的對象,他們甚至四處尋找被遺棄的痲瘋病患,親自為他們清創包紮上藥。
到了1970年代,芬蘭信義會差會看到臺灣的醫療人員與資源已經逐漸上軌道了,就開始思考應該把臺灣尾醫療傳道的事工交由臺灣本地的基督徒醫療人員接棒,好把醫療傳道士差派到非洲等醫療資源更缺乏的地區去服事。芬蘭信義會差會代表開始和中華醫藥傳道會接洽,並商量如何把恆春基督教醫院轉交給臺灣基督徒醫療人員接手。芬蘭差會希望醫藥傳道會可以差派醫師前來恆春基督教醫院服事。我們很大膽地向芬蘭差會提出建議:能否把恆春基督教醫院的經營權完全交給醫藥傳道會來經營五十年。我們原以為芬蘭差會與臺灣信義會不可能照我們的要求把整個醫院的營運完全交給醫藥傳道會,想不到芬蘭差會經過詳細討論之後,竟然發電報給醫藥傳道會,告訴我們,只要醫藥傳道會持續推動醫療傳道事工,芬蘭差會願意和醫藥傳道會簽約,把恆春基督教醫院的營運完全轉交給醫藥傳道會。
我們被這個好消息嚇壞了!我們每個月跪在佳音診所向神祈求賞賜給我們在高雄小港一塊三百坪土地,好興建一所基督教醫院來推動醫療傳道事工,沒想到神的回應竟然是帶領我們前往臺灣更南端的偏鄉恆春,而且不只是一塊土地,是一個已經蓋好的醫院,包括醫院的所有設備儀器。我們為什麼嚇壞呢?因為,當年1979年我們大多數都是第二年住院醫師,還需要接受兩年住院醫師訓練才能報考專科醫師執照。神的恩典常常超過我們所求所想。我們向神禱告祈求時,忽略了自己是否已經預備好來承受神所要賞賜給我們的恩典。
劉章田醫師
當我們都不知道該如何回應神超乎想像的恩典以及芬蘭差會的電報時,我們發現有一位國防醫學院畢業的劉章田醫師,他畢業後就志願前往後山台東基督教醫院服事。兩年後他申請到林口長庚醫院接受顯微外科訓練。我們就和他聯絡,希望他可以先到恆基服事兩年後,再前往林口長庚醫院受訓。但是,劉章田醫師已經和林口長庚醫院完成簽約,基督徒不應該毀約,而且違約需要繳交相當數目的違約金。此時韓偉院長親手寫了一封信給當時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羅慧夫醫師(Dr. Samuel Noordhoff),向他說明劉章田醫師雖然申請到林口長庚醫院顯微外科受訓的機會,但是為了臺灣尾恆春基督教醫院急缺醫師,他願意從台東先轉到恆春服務當地的百姓,以後有機會再到林口長庚醫院受訓。
羅慧夫院長是來自美國的醫療宣道士,他收到韓偉院長的信後,馬上回函說:他很感動劉章田醫師願意為了臺灣尾急缺醫師,而放棄前往林口長庚醫院接受顯微手術訓練的機會。他同意劉章田醫師解約,不必繳交違約金,並且願意保留劉章田醫師接受顯微手術訓練的資格兩年。於是,劉章田醫師就帶著全家大小,包括他的母親、妻子、兩個子女、一隻狗,還有一隻台東原住民病人送給他的猴子,從台東搬到恆春,成為醫藥傳道會差派前往恆春基督教醫院的第一位醫師與院長。
翁瑞亨醫師
劉章田醫師到恆春基督教醫院後,發現病患人數眾多,夜間急診也很多,他一個人實在不堪負荷,請求在台北的醫藥傳道會再差派一位醫師南下恆春基督教醫院幫忙臨床服事。1980年,我的同班同學翁瑞亨醫師帶著全家南下,成為醫藥傳道會差派到恆春基督教醫院的第二位醫師。
基甸羊毛
劉章田醫師與翁瑞亨醫師兩個人輪流值夜班,白天又要看門診與照顧住院病人,感到體力不支,又呼籲在台北的醫藥傳道會再加派一位醫師南下恆春基督教醫院幫忙。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其他醫師願意被差派南下恆春基督教醫院了。韓偉院長在一次禱告會結束時向大家說,我們差派到恆春基督教醫院的兩位醫師需要我們當中再差派一位醫師南下幫忙。我們不應該只是在台北替他們禱告,求神差派別的醫師南下,我們應該問神說,你是否要差遣我南下恆春基督教醫院服事?韓偉院長挑戰大家在下個月禱告會時,每個人寫一張志願書,上面記明:若蒙神恩典,我願意在甚麼時候南下恆春基督教醫院服事多久時間。
到了下個月禱告會結束時,韓偉院長請大家交出自己寫的志願書,結果一個人也沒有交出,只有韓偉院長自己交出他的志願書:若蒙神恩典,我韓偉志願於1983年南下恆春基督教醫院服事四個月。這張志願書讓我受到很大的震撼。韓偉院長是專攻基礎醫學的研究,如果他都願意南下恆基服事,我雖然是專攻精神醫學,但我是臨床醫師,更應該志願南下恆春基督教醫院服事。於是我回家後就和妻子一起禱告尋求神的帶領。我求神顯明祂的心意,如果是神要差遣我南下恆春基督教醫院服事,就讓我在擔任台大醫院精神科總住院醫師這一年能夠得到科主任同意,讓我前往小兒科急診與加護病房學習三個月。這在台大醫院精神科是史無前例的。沒想到科主任竟然告訴我,如果我可以安排人代替我擔任總住院醫師的職責,就可以去。想不到在我申請要進入台大醫院精神科擔任住院醫師那一年,由於美台外交危機,許多醫師都離職出國,台大醫院精神科因此多招募了一位第一年住院醫師陳俊鶯醫師,他和我接受完全相同的住院醫師訓練,1980年我擔任總住院醫師時他是第四年住院醫師,當我請問他是否願意代替我擔任三個月總住院醫師時,他欣然答應。因此,我在完成總住院醫師訓練之後,就離開台大醫院,帶領全家南下恆春基督教醫院,成為第三位受醫藥傳道會差派到恆春基督教醫院的醫師。正式踏上學習醫療傳道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