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需要開立三聯式發票,請在填寫客戶資料時,將抬頭與統編同時填入公司名稱的欄位即可 貼心提醒
  • 登入
  • OR
  • 註冊
購物車 0

我沒有足夠的信心作無神論者

NT$ 395.00


出 版 商    真哪噠出版社

中文書名    我沒有足夠的信心作無神論者

系列名稱    Rethink 1

作    者    諾曼‧蓋斯勒 (Norman L. Geisler) 弗蘭克‧圖雷克 (Frank Turek) 

譯    者    鄧揚品

ISBN    978-626-7599-47-1

CIP    242.9

EAN    978-626-7599-47-1

出版日期    2025-10

語文別    繁體中文

頁數開本    尺寸:148*21mm

頁數:456頁

印刷裝訂    黑白膠裝

類別    宗教信仰 信仰反思 邏輯思考  科學論證  神學辯護 

■本書簡介

    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與疑惑時,探索信仰的根基與自我信仰的查驗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對信念的深化,也是對自身價值觀的重新思考。法國一名著名神學家,布萊斯‧帕斯卡曾說:「人們幾乎都不是根據證據,而是根據他們認為有吸引力的東西來得出他們的信念。」

《我沒有足夠的信心作無神論者》書中提供了豐富的證據和深入的分析,作者以科學與邏輯為基礎,檢視宇宙起源、生命誕生與道德根源,並根據歷史證據,以紮實、有力的論證回應你最深刻的疑問。

這將會一趟具意義的信仰探索之旅,並引導讀者在理性與信仰之間找到平衡。無論你是對宗教懷有疑問,還是希望加深對信仰的理解,這本書將是你探索的理想伴侶。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思考與發現之旅,找到屬於自己的信仰之光。

■作者簡介

諾曼·蓋斯勒博士(Norman Geisler,1932–2019)為南方福音神學院的共同創辦人。他的著作超過一百本,包括四卷的《系統神學》著作。他在多所大學及研究所任教將近四十年,並曾於世界各地演講。

法蘭克·圖雷克博士(Frank Turek)於南方福音神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他是護教機構CrossExamined.org的總裁。於眾多教會、高中與大學校園及新媒體平台上,他以理性的證據宣揚基督信仰的真實性。身為作家與演說家,他亦常與知名無神論者進行公開辯論。

■譯者簡介

鄧揚品博士,出生並成長於台灣。台灣大學電機系畢業,隨後前往美國馬里蘭大學取得電腦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噴射動力實驗室研究員,並在多所新創公司和大企業擔任資深高科技主管。現居美國南加州,擔任獨立的科技管理顧問,並在橙縣的查普曼大學(Chapman University)兼任教授,開設人工智慧課程。

■目錄

前言    你需要多少信心才能相信這本書

緒論    尋找宗教拼圖的盒蓋

第一章     我們拿得起真相嗎

第二章     我們能相信任何事情嗎?

第三章     起初,有一股巨大的力量

第四章      神聖的設計

第五章      第一個生命:自然的法則還是神聖的傑作?

第六章     新的物種:從一堆黏液,變成飛禽走獸,最後變成你?

第七章      德蕾莎修女與希特勒

第八章      神蹟:是神的跡象還是我們太輕易相信?

第九章      我們有對於耶穌的早期證詞嗎?

第十章      我們有對於耶穌的目擊者證詞嗎?

第十一章    我們知道新約作者是在說實話的十大理由

第十二章    耶穌真的從死裡復活了嗎?

第十三章    耶穌是神,或者只是一個偉大的道德老師?

第十四章    耶穌對聖經的教導是什麼?

第十五章    結論:法官、 做僕人的王和拼圖盒蓋

附錄 1      如果有神,為什麼會有邪惡?

附錄 2      這不只是你的詮釋嗎?

附錄 3      為什麼耶穌研討會不是為耶穌代言

附錄 4      被引述人物譯名對照及背 ( 按英文姓氏字母排列 )

■內容試讀

前言

你需要多少信心才能相信這本書?

宗教懷疑論者認為,你不能相信像這樣的書會提供客觀資訊,因為這些書是由有意圖的宗教人士寫的。事實上,這就是懷疑論者看待聖經的方式:它是一本由有偏見的人寫成的有偏見的書。他們的評價對某些關於宗教的書籍可能是正確的,但並非對所有的書籍都正確。如果他們說的是對的,那你就不能相信任何你讀到的關於宗教的內容,包括無神論者或懷疑論者寫的書,因為每個作家對宗教都有自己的觀點。

那身為一個讀者該怎麼辦呢?只因為他是無神論者,你是否就不應該相信他所寫關於基督教的文章?不一定,因為他可能說的是實話。你是否應該只因為作者是基督徒就不相信他寫的關於無神論的文章呢?同樣不一定,因為他說的也可能是實話。

那麼,作者的意圖呢?意圖會全面地玷汙他的客觀性嗎?如果是這樣,那麼沒有一本書是客觀的,包括那些由無神論者和懷疑論者所寫的書。為什麼?因為所有的書籍都是為了某個原因而寫的,所以每個作者都有一個意圖,所有(或至少大多數)的作者都相信他們所寫的內容!然而,這並不表示他們寫的是虛假或不客觀的。雖然作者對他們寫的主題幾乎從不保持中立(個人的愛好是他們的驅動力),但他們仍然可以客觀地介紹他們的主題。

例如,寫下自己經歷的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當然不是中立的旁觀者;他們堅信納粹是錯的,迫切地記錄下自己的經歷,這樣世界就不會忘記大屠殺,並希望它永遠不會再發生。他們的激情或意圖會導致他們歪曲事實嗎?不一定。事實上,他們的激情可能造成相反的結果。雖然激情可能會誘使一些人誇大其詞,但也可能會驅使其他人更加精細和準確,以免損害他們所希望傳達資訊的可信度。

你將會在書中看到,我們認為《聖經》的作者走的是精細而準確的道路。這也是我們在這本書中試圖走的路徑。(當你讀完後,我們希望你告訴我們你是否同意我們實際確實如此。)

如果你是一個懷疑論者,麻煩你記得用我們提供的證據來決定你相信或不相信我們所說的,而不是因為我們有一套特定的宗教信仰。我們現在都是基督徒,但我們並不是生來就是基督徒。我們是因為證據而開始相信的。所以,我們是基督徒的事實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我們為什麼成為基督徒。這就是本書的重點。


    諾曼.蓋斯勒(Norman Geisler)

法蘭克.圖雷克(Frank Turek)

2004年1月


■緒論


尋找人生拼圖的盒蓋


「聲稱對某種信念持懷疑態度的人,實際上是另一個信念的忠實信徒。」


—菲力浦.詹森(Phillp E. Johnson)



一位大學宗教學教授在學期的第一天,就向班上的學生做了一個讓大家張目結舌的警告:「請把你的宗教信仰留在家裡!」「當我們談到舊約聖經時,我可能會做出一些與你在主日學中所學相反的觀察。我的目的不是要冒犯任何人,而是在分析經文時要盡可能地客觀。」

這聽起來很棒。畢竟我(圖雷克)選了那門課就是因為我正在進行靈性的探索。我不想要任何宗教的標準答案。我只想知道是否真的有神存在。我當時想,還有什麼地方比像羅徹斯特(Rochester)大學這樣的世俗學校更適合客觀地了解神和聖經呢?

從一開始,這位教授就對舊約聖經持非常懷疑的態度。他立即肯定了摩西不是聖經前五卷書作者的理論,而且認為聖經中許多被稱為預言的段落都是事後才寫成的。他還指出,猶太人最初相信許多神(多神論),但只有一位神最終贏得了勝利,因為舊約最終的編輯們是「充滿宗教狂熱的一神論者」。

除了比我前面幾排的一位年輕人外,大多數學生對他的分析都沒有異議。隨著學期的進行,那個學生顯然對教授的懷疑理論越來越不安。有一天,當教授開始批評以賽亞書的某些部分時,這位學生再也無法壓抑他心中的不滿。

「這是不對的!」他喊道:「這就是神的話語!」

「那傢伙太虔誠了,」我小聲地對坐在我旁邊的人說。

「聽著,」教授提醒大家 :「我一開始就告訴你們所有人,你們必須把自己的宗教信仰留在家裡。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就無法做到客觀。」

「但你沒有客觀,」學生站起來指責道。「你太過懷疑了。」

班上的一些人開始嘲笑這個學生。

「讓教授來教吧!」

「坐下!」

「這不是主日學!」

教授試圖緩和氣氛,但這名激動的學生氣沖沖地走了出去,再也沒有回來。

雖然我對這位學生有一些同情,並且可以看到這位教授有他自己的反宗教偏見,但我也想聽聽他對舊約,特別是關於神的看法。學期結束時,我有點相信教授是對的,舊約不應該只照字面接受。然而,他仍然沒有回答我最基本的問題:神存在嗎?當最後一堂課結束時,我完全沒有滿足感。我沒有得到答案。因此,我找到了教授,他周圍圍著一些學生,他們都在問最後的問題。

「教授,」我等到幾乎所有人都離開後說:「謝謝您的課程。我認為我學到了一個新的視角。但我仍然有一個大問題。」

「說吧,」他說。

「我上這門課是為了找出是否真的有神……有嗎?」

他毫不猶豫地厲聲說:「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嗎?」

「不,我不知道。」

我愣住了。我很想罵他說:「等一下,你教導舊約是假的,但你不知道有沒有神?如果神真的存在,舊約可能是真的!」但是由於學期成績還沒有出來,我想最好別這麼做。於是我只是轉身離開,但對整個學期感到十分沮喪。我會尊重能說出理由的「是」或「否」,但對這個「我不知道」的回答非常失望。我從街上一個凡夫俗子那裡就可以得到這種答案。我對一個大學宗教學教授的期望要高得多。

後來我瞭解到,我對現代大學的期望太高了。「大學」(university)一詞實際上是「統一性」(unity)和「多樣性」(diversity)這兩個詞的組合。當一個人上大學時,他應該被引導去在多樣性中尋找統一性,也就是把所有不同領域的知識(藝術、哲學、物理科學、數學等)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統一的人生觀。這的確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現代大學不僅放棄了這項任務,而且逆轉了這項任務。我們現在的大學不再尋求統一性,而是放任多元性,認為每一種觀點,無論多麼荒謬,都與其他任何觀點一樣有道理。唯一的例外,就是認為只能有一種宗教或世界觀是正確的觀點。這在大多數的大學校園裡,都被認為是一種偏執而缺乏包容的觀點。

儘管我們的大學不斷否認,但我們相信有一種方法可以在多樣性中發現統一性。當一個人發現這樣的統一性時,就如同看到拼圖遊戲的盒蓋頂一樣。當我們在玩拼圖遊戲的時候,如果沒有盒蓋頂上的圖片就很難把那些碎片拼湊起來;同樣的,如果沒有一個對整體大局的統一觀點,人生中的各種拼圖碎片就沒有意義。問題是,有人擁有這個我們稱為人生的拼圖盒蓋嗎?世界上許多宗教都聲稱他們有。他們中有任何一個是對的嗎?


圖 1.1


宗教與拼圖盒蓋

世界上的宗教大多會試圖提供一個盒蓋,讓你看到人生的眾多拼圖碎片如何構成一幅完整而一致的圖畫。這幅圖畫通常以某種關於神的宣告開始。這是很合理的。一個人對於神的信仰會影響他或她對其他一切的相信與否。當莫提默.阿德勒(Mortimer Alder)被問到為什麼他編輯的《西方世界名著》系列中關於「神」的主題占了最大的比重時,他以深刻的觀察解釋說,因為神這個主題的影響比任何其他主題都要大。的確,人生中有五個最重要的問題是:

一.     起源:我們從哪裡來?

二.    . 身分:我們是誰?

三.    . 意義:我們為何而來?

四.    . 道德:我們該怎麼活?

五.    . 命運:我們要去哪裡?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取決於神的存在。如果神存在,那麼你的人生就有最終的意義和目的;如果你的人生有真正的目的,就有真正的正確和錯誤的方式來生活。你現在所做的選擇不僅影響你的一生,且會對你有永恆的影響。另一方面,如果沒有神,你的人生最終就毫無意義。既然人生沒有持久的目的,那麼生活的方式就沒有對錯之分。無論你如何生活或相信什麼,你的命運都是塵埃。

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哪個宗教正確地回答了關於神的問題呢?是否有任何宗教為人生提供真正的盒蓋?基於幾個原因,當前普遍的看法是沒有。

首先,有許多人說,相信某一種宗教可能完全正確的想法是不合理的。如果有一種宗教真的是正確的,那表示相信其他宗教信仰的數十億人不僅現在是錯誤的,並且在幾世紀以來都是錯誤的。(如果基督教是正確的,那對其他人將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基督教的教導是非基督徒會下地獄!)另外還有一種並非空穴來風的恐懼,認為那些擁有真理的人不會容忍不接受真理的人。

隨和的美國人更傾向於相信沒有宗教是真理。這種傾向表現在許多大學教授最喜歡用的六個盲人摸大象的比喻。在這個比喻中,每個盲人摸到大象的部位都不同,因此會對他面前的物體得出不同的結論。一個人抓住象牙說:「這是一根長矛!」另一個人摸著象鼻說:「這是一條蛇!」那個抱著腿的人說:「這是一棵樹!」拉著尾巴的盲人想:「我有一根繩子!」摸到耳朵的人相信 :「這是一把扇子!」而靠在大象身側的那個人則肯定地說:「這是一堵牆!」這個比喻說,這些盲人代表了世界宗教,因為他們各自對自己所感受到的東西有不同的結論。就像每個盲人一樣,沒有一個宗教擁有真理。沒有一個宗教擁有完整的盒蓋。宗教只是登上一同一座山的不同路徑。這種說法對普遍寬容的美國人當然有極大的吸引力。

在美國,宗教中的真理被認為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說法。一般會認為宗教中沒有真理,凡事只是品味或觀點的問題。你喜歡巧克力口味,我喜歡香草口味;你喜歡基督教,我喜歡伊斯蘭教;如果佛教更適合你,那麼它對你來說也是正確的。再說,你不應該因為我的信仰而評判我!

第二個對宗教真理的疑問是,人生中的某些事情似乎無法解釋,它們似乎不符合任何宗教的盒蓋。這包括邪惡的存在和神面對邪惡的沉默。這對任何一神論宣稱全能神存在的人來說,都是強而有力的反對意見。許多懷疑論者和無神論者爭論說,如果真的有一位真實、強大的神,那麼祂會用干預的方式來消除所有對祂的疑惑。畢竟,如果神真的在那裡,那祂為什麼好像在隱藏自己呢?祂為什麼不直接出現來揭穿錯誤的宗教,並結束所有的爭議呢?祂為什麼不干預來阻止世界上所有的邪惡,包括所有在祂的名字上留下極大汙點的宗教戰爭呢?為什麼祂允許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對於任何聲稱他們的有神宗教是真實的人來說,這些都是很難回答的問題。

最後,許多現代知識分子認為任何基於宗教的盒蓋,無論如何都是不合理的。為什麼?因為他們說,只有科學才能產生真理。他們說,演化論不僅消除了對神的需要,而且只有在實驗室中可以測試的東西才能被認為是真實的。也就是說,只有科學能處理事實的問題,而宗教只停留在信仰的領域。因此,試圖收集證據或事實來支持宗教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就像收集事實來證明巧克力冰淇淋比香草冰淇淋更好吃。你無法證明喜好。因此,既然他們堅持認為宗教從來就不是一個客觀事實的問題,而只是主觀的品味,那麼任何源自宗教的盒蓋都無法提供我們正在尋找的客觀人生全圖。

那這一切又將帶我們走向何方呢?尋找神和人生的盒蓋是毫無希望了嗎?我們是否應該假設人生沒有客觀的意義,而每個人就創造一個自己主觀的盒蓋?我們應該滿足於教授回答的「我不知道」嗎?

我們不這麼認為。我們相信有一個真正的答案。儘管我們已經看到了強大的反對意見(這將在後面的章節中討論),但我們相信答案是非常合理的。事實上,我們相信這個答案比任何其他可能的答案(包括無神論者的答案)都更合理,並且需要的信心更少。以下就讓我們開始向你呈現我們的想法。


哪一種神?

在進一步討論之前,讓我們先澄清一些術語。世界上大多數主要宗教都屬於以下三種宗教世界觀之一:一神論(theism)、泛神論(pantheism)和無神論(atheism)。

 一神論者相信一位具人性的神創造了宇宙,但祂不屬於這宇宙。這大致相當於一個畫家和一幅畫。神就像畫家,祂的創造就像畫。神創造了這幅畫,祂的屬性在畫中得到了表達,但神不是這幅畫。主要的一神論宗教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

相比之下,泛神論者相信一個非人性的神,而這個神實際上就是宇宙。因此,泛神論者相信神就是這幅畫,而不是畫這幅畫的畫家。事實上,泛神論者相信神就是存在的一切:神是草;,神是天空;神是樹;神就是這本書;神就是你;神就是我……;等等。主要的泛神論宗教是東方的,如印度教、某些形式的佛教和許多形式的「新時代」信仰。

當然,無神論者不相信任何類型的神。按照我們的類比,無神論者認為這個像圖畫的東西一直存在,而且沒有畫家畫它。宗教人文主義者(religious humanist)就屬於這一類。

這裡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來記住這三種宗教世界觀:一神論—神創造了一切;泛神論—神就是一切;無神論—根本沒有神。在圖 I.2 中,一神論被描述為托起世界的手,泛神論被描述為在世界中的手,無神論被描述為只有世界沒有手。



我們將經常使用的另一個術語是不可知論者(agnostic)。那是一個對神存在的問題不確定的人。

既然已經定義了我們的術語,讓我們回到信仰和宗教的問題。

信仰與宗教

把宗教說成只是一個信仰問題的說法儘管在表面上很有說服力,但它只不過是一個現代神話,根本不是真的。雖然宗教需要信仰,但宗教不僅僅是關於信仰, 事實也是所有宗教的核心。因為所有的宗教世界觀,包括無神論,都有它們主張的真理,而其中許多被主張的真理都可以透過科學和歷史調查來評估。

例如,一神論者(如基督徒、穆斯林、猶太人)說宇宙有一個開始,而許多無神論者和泛神論者(如新時代、印度教徒)則認為(宇宙是永恆的),沒有開始。這些是互斥的聲明,他們不可能都是對的。宇宙要麼有開始,要麼沒有。通過研究宇宙的本質和歷史,我們可以合理地得出結論:一種觀點是對的,另一種觀點是錯的。

所謂的基督復活是另一個例子。基督徒聲稱耶穌從死裡復活,而穆斯林則說耶穌甚至從未死過。同樣,這兩個觀點中的一個是對的,另一個是錯誤的。我們怎麼知道哪一個是對的呢?我們可以根據歷史證據,來評估這些相互矛盾的真理主張。

要注意的是,不僅有許多宗教試圖回答這些問題,科學家們對這些問題也有話要說。也就是說,科學和宗教經常在面對相同的問題:宇宙從何而來?生命從何而來?神蹟是否可能?等等。因此,科學和宗教並不像一些人所想的那樣相互排斥。

當然,並非所有的宗教主張都可以用科學或歷史調查來評估。有些是無法驗證的教條。儘管如此,許多宗教信仰的合理性是可以檢驗的。有些信念是合理的,可以相當肯定地證明,而另一些信念則顯然是不合理的。

對基督教的質疑

基督教合理嗎?我們相信是的。然而,除非一個人能以開放的心態對證據進行徹底的調查,否則去相信基督教似乎是一件該被質疑的事。首先,在理智上有許多被公認的反對意見,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些例子(邪惡的存在以及許多科學家的反對意見)。

其次,有一些情感上的障礙會阻礙人們接受基督教。基督教的排他主義、關於地獄的教導和基督徒的虛偽是大多數人的情感障礙。(事實上,教會中的假冒為善可能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令人厭惡。有人曾說過,基督教最大的問題是基督徒!)

最後一個拒絕基督教的原因是出於意志,因為基督教的道德似乎限制了我們在生活中的選擇。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想聽從別人的意見,因此將我們的自由交給一位看不見的神並不是我們自然而然想要做的事情。

然而,儘管有著這些理智、情感和意志上的障礙,我們認為接受基督教的信仰其實並不困難,反而是要接受無神論或其他任何宗教的信仰會更困難。也就是說,一旦我們看了證據,我們就會認為作一個非基督徒比作一個基督徒需要更多的信心。這似乎是一個違反直覺的說法,但事實上,每個宗教世界觀都需要信心,即使是主張沒有神的世界觀。

為什麼呢?因為作為有限的人類,我們不可能得到能夠證明神存在或不存在的絕對證據。除了我們能確知自己的存在以外(我知道我存在,因為我必須存在才能思考這個問題),其他的知識都是一種概率。無論我們對神的存在得出什麼結論,相反的結論還是有可能是正確的。

事實上,我們在這本書中的結論可能是錯誤的。我們不認為會如此,因為我們有充分的證據支持這些結論。事實上,我們認為我們結論的正確性,超越了任何合理的懷疑。(這種程度的確定性,我們就說 95% 以上好了,是有限且可能犯錯的人類在大多數問題上所能達到的最好結果。但即使是對人生中最大的決定,它也已經綽綽有餘。)即便如此,我們仍然需要一點信心來克服我們錯誤的可能性。


無神論者的信心 

雖然我們的結論需要一點信心,但人們經常忘記的是,無神論和泛神論者也需要信心來支持他們的世界觀。我們在最近一次研討會上,與一名叫巴里的無神論者的交談就顯示了這一點。巴里對我們一位共同的朋友史蒂夫成為基督徒感到難以置信。

他說,「我搞不清楚史蒂夫。他聲稱自己是知識份子,卻無法回答我向他提出的關於基督教的所有反對意見。他說他沒有所有的答案,因為他才剛信,還在學習。」我(圖雷克)說,「巴里,我們幾乎不可能了解關於某個特定主題的所有知識。特別當這個主題是無限的神時,這完全是不可能的。因此,即使仍然有無法回答的問題,你必須在你認為有足夠資訊的那個時刻就下結論。」

巴里同意了,但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他責備史蒂夫所做的同樣事情。巴里認為他的無神論觀點是正確的,儘管他沒有窮盡所有的資料來決定。他確定沒有神嗎?他是否調查過支持神存在的每一個論點和證據?他是否擁有關於神是否存在的所有資訊?他能回答對無神論的每一個反對意見嗎?當然沒有。這樣做事實上是不可能的。由於巴里和史蒂夫一樣,處理的是概率而不是絕對的確定性,他必須有一定的信心才能相信神不存在。

儘管卡爾.薩根(Carl Sagan)聲稱自己是不可知論者,但他最終的決定是相信無神論唯物主義。他宣稱「宇宙就是現在、過去或將來的一切」。他怎麼能確定呢?他無法確定。他怎麼可能做到呢?他只是具有有限知識的有限個人。薩根和基督徒主張神存在時一樣,只能在概率的領域內運作。問題在於,誰有更多的證據來支持他們的結論?哪個結論更合理?當我們在後面檢視證據時會發現,作無神論者必須要有比作基督徒更多的信心。

你可能會認為:「作無神論者必須要有比作基督徒更多的信心!蓋斯勒和圖雷克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的意思是,當你能用來證明自己立場的證據越少,你需要的信心就越大(反之亦然)。知識上的空隙要用信心來彌補。事實證明,無神論者在知識上的空隙比基督徒更大,因為支持他們的信仰證據遠少於基督徒。換句話說,實證、法醫和哲學的證據強烈支持與基督教一致,但與無神論不一致的結論。以下的例子是我們將在接下來的章節中解讀的一些證據:

一.    科學證據壓倒性地證實了宇宙是由爆炸憑空產生的。要麼是某個事物無中生有地創造出宇宙(基督教的觀點),要麼沒有任何事物存在但宇宙無中生有地產生(無神論的觀點)。哪個觀點更合理?基督教的觀點。哪種觀點需要更多的信心?無神論的觀點。

二.    最簡單的生命形式帶有相當於一千套百科全書的訊息。基督徒相信,只有具智能的存在才能創造出相當於一千套百科全書的生命形式。無神論者則相信不具智能的自然力量可以做到這一點。基督徒有證據支持他們的結論,但無神論者沒有任何的證據。所以他們的信仰需要更多的信心。

三.    在事件發生的數百年前,一些古代著作預言了一位實際就是神的人會來到世上。根據預言,這位人神將在某個特定城市出生,來自某個特定的血統,以特定的方式受苦,在特定時間死亡,並從死裡復活,為世人的罪孽贖罪。在預測會發生的時間之後,多名目擊者立即宣布並隨後記錄了這些預測的事件確實發生了。那些目擊者可以透過否認這些事件來拯救自己,但他們卻忍受了迫害和死亡來宣稱這些事件的發生。耶路撒冷成千上萬的人在看到或聽到這些事件後,改變了他們的信仰。這種信仰很快地席捲了整個古代世界。古代歷史學家和作家暗示或證實了這些事件,考古學也為這些事件提供了支持。基督徒經由創造宇宙的證據而相信神的存在(上述第 一 點),並相信這多條證據毫無疑問地表明,神參與了這些事件。無神論者必須有更多的信心來反駁這些證據,包括預言、目擊者的證詞、目擊者願意受苦和死亡的勇氣、基督教會的起源、其他作者的確鑿證詞、考古的發現和其他我們稍後要研究的證據。

或許這三點在你的腦中引起了一些問題和反對意見。這並不意外,因為我們遺漏了整本書中將要探討的許多細節。現在的重點是,當我們說每一種世界觀,包括無神論,都需要一定程度的信仰時,你應該明白我們的意思了。

即使是懷疑論者也需要有信心。他們相信懷疑論是真的。同樣,不可知論者也相信不可知論是正確的。在信仰上沒有中立的立場。正如菲力浦.詹森(Phillip Johnson)所說:「聲稱自己對某一組信念持懷疑態度的人,實際上是另一組信念的忠實信徒。」換句話說,天生對基督教持懷疑態度的無神論者,其實卻是無神論的忠實信徒。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如果他們誠實地面對證據,他們需要比基督徒更多的信心來堅守自己的無神論信仰。


尋找盒蓋

我們聲稱有強力的證據來支持基督教。我們將如何呈現這些證據呢?大約從1996年開始,我們走遍全美國,舉辦一場名為「說明基督教是真實的十二個論點」研討會。在研討會中,我們按照邏輯,從關於真理的問題開始,一直到聖經是神的話語為結論。這本書遵循相同的邏輯,按這十二個論點循序漸進:

1.    關於現實的真相是可知的。

2.    真的反面是假。

3.    一神論的神確實存在。證明的論點如下:

3.1    宇宙的開始(宇宙論證)

3.2    宇宙的設計(目的論論證/人擇原理)

3.3    生命的設計(目的論論證)

3.4    道德法則(道德論證)

4.    如果神存在,那麼神蹟就有可能發生。

5.    神蹟可以用來確認來自神的資訊(也就是用神的作為來確認來自神的話語)。

6.    新約的歷史性是可靠的。這可以從以下各方面得到證明:

6.1    早期的證詞

6.2    目擊者證詞

6.3    真實的證詞

6.4    目擊者並沒有被欺騙

7.    新約說耶穌宣稱自己是神。

8.    耶穌聲稱自己是神,並透過神蹟來證實:

8.1祂應驗了許多關於自己的預言;

8.2祂無罪的生活和奇蹟般的行為;

8.3祂對自己復活的預言和成就。

9.    因此,耶穌就是神。

                10.耶穌(祂就是神)所教導的都是真實的。

    11.耶穌教導說,聖經是神的話語。

       12. 因此,聖經是神的話語是真的(任何反對它的論述都是錯誤的)。


在我們開始做這一系列的推論之前,請注意五件事:

首先,上述的論點不是靠定義就成立的。這些論點中的大多數都是需要靠證據來證明的。例如,第 3 點聲稱:「一神論的神確實存在。」,這個論點不能只因為我們這麼說就成立。它需要有充分的證據和充分的理由來支持。當我們在書中談到這一點時,我們會給出充分的理由。

其次,請注意,我們是從完全懷疑的觀點開始的。也就是說,我們從一個甚至不相信真理存在的人開始。我們需要從那裡開始,如果當今文化認為沒有真理的主流觀點是正確的,那麼主張一神論的神存在,或者說有來自那個神的真實話語就都不可能是真的。然而,如果真理存在,而且這個真理是可以被知道的,那麼我們才可以繼續研究神是否存在的真理,以及隨之而來的其他論點(例如,神蹟是可能的;;新約在歷史上是可靠的;……等等)。

第三,如果這樣的推理合理(這是本書試圖呈現的一個巨大的 「如果」),那麼它必然會反駁其他與聖經不同的宗教。(這聽起來非常傲慢和自以為是,但我們稍後會討論這個問題。)這並不表示其他宗教完全錯誤,或它們沒有真理。幾乎所有宗教都有一些真理。我們只是說,如果聖經是真實的,那麼任何與聖經相矛盾的具體聲明都必須是錯誤的。例如,如果聖經是真實的,並且它說宇宙之外有一位創造並維持宇宙的神(一神論),那麼任何否認一神論的說法(例如無神論)必須是錯誤的。同樣,如果聖經是真實的,並且宣稱耶穌從死裡復活,那麼古蘭經對這一事實的否認一定是錯誤的。(反之亦然:如果證據顯示古蘭經是真實的,那麼只要聖經與古蘭經相抵觸,聖經就是錯的。)

第四,我們為基督教提供證據,是因為我們應該以真理為基礎來生活。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我們相信未經檢驗的信仰不值得相信。此外,與一般人觀點相反的是,基督徒不應該 「只靠信仰」。基督徒被命令要知道他們相信什麼以及為什麼相信它。他們被命令要回答那些提問的人(彼得前書 3:15),並駁斥反對基督教信仰的論點(歌林多後書 10:4-5)。既然神是通情達理的(以賽亞書1:18),並希望我們運用的理性,所以基督徒不會因為盲信而得到加分。事實上,運用理性是基督徒最大誡命的一部分,根據耶穌的說法,就是「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 」( 馬太福音22:37)。

最後,我們經常被問到:「如果基督教有這麼多證據,那為什麼沒有更多的人相信它呢?」我們的答案是:雖然我們相信我們即將提出的證據顯示聖經是真實、無可置疑的,但再多的證據也無法迫使任何人相信它。信仰不僅需要理智上的同意,更需要意願上的同意。雖然許多非基督徒真的有理性上的疑問,但我們發現更多的人對基督教似乎有意願上的抵抗。換句話說,並不是他們沒有證據來相信,而是他們不想相信。著名的無神論者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就是這類人的典範。他寫道:「如果有人要向我們證明這位基督徒的神,我們就更不能相信他」;以及「決定反對基督教的是我們的喜好,而不是論點。」顯然,尼采的不信是基於他的意願,而不僅僅是他的理性。

懷疑論者可能會反駁這個論點,聲稱基督徒只是想要 相信。的確,許多基督徒會相信只是因為他們想相信,而無法用證據證明他們的信仰是合理的。他們只是相信聖經是真實的。僅僅希望某件事是真實的並不能使它成為真實的。然而,我們要指出的是,許多非基督徒在做同樣的事情:他們 「盲目地靠信心躍過鴻溝」,認為他們的非基督教信仰是真實的,實際上只是因為他們希望 這些信仰是真實的。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認真研究證據,看看誰必須躍過更大的鴻溝。

懷疑論者可能會問:「但為什麼有人要希望 基督教是假的呢?難道有人會不想要被饒恕的免費禮物嗎?」這是一個好問題,但我們認為它的答案在於之前提到的意願因素。許多人認為接受基督教的真理表示他們需要改變自己的思想、朋友、事情的優先順序、生活方式或道德,而他們不太願意為了做出這些改變而放棄對自己生活的控制。他們相信,如果沒有這些改變,生活會更輕鬆、更有趣。也許他們意識到,雖然基督教強調饒恕,但它也強調捨己和背負自己的十字架。的確,基督教是免費的,但它可能會讓你付出生命作為代價。

證明一個命題和接受一個命題是有區別的。我們也許能夠證明基督教是無可置疑的真理,但只有你才能選擇接受它。請考慮這個問題:如果有人可以合理回答你對基督教最重要的問題和反對意見,而且合理到基督教似乎是無可置疑地真實,你會成為基督徒嗎?想一想。如果你誠實的回答是否定的,那麼你對基督教的抵制可能是情感上或意願上的,而不僅僅是理智上。再多的證據也無法說服你,因為阻礙你的不是證據,而是你自己。最後,只有你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對基督教的證據持開放態度。

神創造的一個美妙之處在於:如果你不願意接受基督教,那麼你就可以自由地拒絕它。這種做出選擇的自由,甚至是拒絕真理的自由,使我們成為道德動物,並使我們每個人都能選擇自己最終的命運。這完全命中了我們為什麼存在的核心問題,以及為什麼神可能不像某些人希望的那樣,公開地向我們顯示祂自己。因為如果聖經是真實的,那麼神就給我們每個人一個機會,讓我們做出永恆的選擇,要麼接受祂,要麼拒絕祂。為了確保我們的選擇是真正自由的,祂把我們放在一個充滿祂存在證據的環境中,但祂沒有直接地存在,以避免祂強大的存在輾壓我們的自由意志,從而否定我們拒絕祂的能力。換句話說,神在今生提供了足夠的證據來說服任何願意相信的人,但祂也留下了一些模糊的空間,以免強迫不願意相信的人。這樣,神就給了我們機會,要麼愛祂,要麼拒絕祂,而不會侵犯我們的自由意志。事實上,我們此生的目的就是要自由地、不受強迫地做出這個選擇。愛,顧名思義,必須是自由的付出,而不能被強迫。這就是為什麼路易斯(C. S. Lewis)寫道:「祂的計畫本身不允許祂使用『不可抗拒』和『無可爭辯』的方式做武器來凌駕於人類的意志之上。(祂知道,用任何超過極度輕微的方式出現,就會有那樣的結果)那樣的結果對祂來說是毫無意義的。祂不能強    迫,只能示愛。」

我們希望在本書中提供的證據能稍微吸引你歸向神。請記住,這不是我們的證據,而是祂的證據。我們只是按照邏輯順序編譯。我們盡可能使用現實世界的故事與例子來使本書的可讀性更高,也使我們的推理容易理解。


總結與結論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許多宗教所主張的真理都可以被審查來確定它們的合理性。所有這類的結論都是基於概率而沒有絕對的確定性,包括無神論的主張。因此它們都需要一定的信心。當我們看接下來幾章的證據時,將會看到像「神存在」和「聖經是真實的」這樣結論的可信度,是超越任何合理懷疑的。因此,作一個非基督徒比作一個基督徒需要更多的信心。

然而,我們也承認,僅憑證據並不能說服某人成為基督徒。一些無神論者和非基督徒拒絕基督教,可能不是因為證據不足,而是因為他們不想接受基督教。有些人選擇壓制真相,而不是按照真相生活。事實上,人類有一種致命的傾向,就是試圖調整真理來適應我們的慾望,而不是調整我們的慾望來適應真理。

等等,難道沒有第三種選擇嗎?像本章開頭的舊約教授一樣保持不可知論?他說他不知道神是否存在。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樣的人思想開放。也許。然而,思想開放和思想空虛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根據證據,我們認為不可知論是一種頭腦空虛的決定。畢竟,我們不是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以便在看到真理時能識別它嗎?是的。但當有足夠的證據指向真相時,我們該怎麼辦呢?例如,當我們看到有超越合理懷疑的證據證明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是美國第一任總統時,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是否應該對第一任總統是誰保持「開放心態」?不,那將是空洞的。有些問題已經有結論了。正如我們將看到的,有足夠的證據來對基督教得出一個相當確定的結論。

正如莫提默.阿德勒所觀察到的,我們對神的結論影響著我們人生的各方面。這是找到統一性、多樣性和人生終極意義的關鍵。這事實上是每個人都需要回答的最重要問題。幸運的是,如果我們的推理正確,我們將在本書旅程的盡頭發現人生拼圖的盒蓋。因此,讓我們邁出這段旅程的第一步。從關於真理的問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