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罐嗎哪 : 祂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書封 出 版 商 真哪噠出版社
系列名稱 Meet 27
作 者 歐以南
ISBN 978-626-7599-34-1
CIP 244.9
EAN 9786267599341
出版日期 2025年7月
語文別 繁體中文
頁數開本 尺寸:148*210 mm
頁數:360頁
重量:520克
印刷裝訂 黑白;膠裝
類別 信仰見證 生命造就
■本書簡介
在台灣鄉村福音佈道團的五年宣教,
她記下了,那些甦醒靈魂的瞬間。
在義路上,步步都有主愛的餽贈。
從家務的柴米油鹽,到宣教的田野足跡;
從文學創作的靈感閃現,到信仰歷程的靜默深思
這是她一生向主敞開的筆記,也是靈魂一點一滴領受的嗎哪。
■作者簡介
歐以南Grace Ling
因為全職母親的居家生活,開啟了以南寫作的門。雖然小學六年級就開始投稿,但一直到老大出生後,寫作才成為一個志業。寫作使以南的生活充滿了喜樂和創意,同時也是以南的自我心理治療。
在台灣郷村福音佈道團的五年宣教,寫作將它們一歩一脚印的留下痕跡。
「我的那罐嗎哪」將過去這44年所有的稿件匯集成冊作為天父在以南蛻變的生命中帶領的一個紀念。
以南和先生林博定居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他們有兩個孩子五個孫子。目前仍參與聖地牙哥主恩堂的服事。
■序
一筆一程 為主作見證
1980年代,我們夫婦在美國賓州開始主編《使者》雜誌時,期盼讓這份在北美少有的中文基督教刊物,成為「海外華人基督徒知識分子的見證」。
我們除了邀約牧長和聖經學者撰寫有分量的屬靈信息以外,頭幾年暑期也在「使者農莊」舉辦為期一週到兩週的寫作營。寫作營的目標不是培養作家,而是鼓勵對寫作有興趣的基督徒,將留學、成家、立業、信仰、事奉的個別經歷,寫成可以共同分享的生命見證。因此,在設計內容時,我們歸納許多佳作的特點,注重:「如何得到靈感和題材」、「如何表達意念」、「如何真誠敘述」等基本的寫作原則。
在寫作營中,我們認識了幾位決志用寫作來事奉神的姐妹。她們都是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也已在教會有服事(其中一位是教會師母);但她們感悟上帝對她們文字事奉的呼召後,開始了認真持久的寫作生涯。後來她們的作品都不斷精益求精,題材日漸豐富,先後出版成書。歐以南這本《我的那罐嗎哪》,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1981年我們夫婦在寫作營認識歐以南後,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有一種活潑開朗、認真求問、對人有興趣的性格。雖然她自稱「我的國學修養不深,不只是詩詞不熟,就是成語、詞彙也少;又沒有戲劇性的人生經歷,再加上缺乏想像力,不會編故事……我憑什麼寫?又能寫什麼呢?」但我們卻深信她這種個性是基督徒寫自己和他人的見證時,最重要的條件。寫作營結束後,我們經常鼓勵並關注她的作品。果然,出於她對神對人那種真誠單純的愛,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得到了源源不絕的素材。
在本書一篇見證中,她回憶「常覺得有聖靈同在,祂給我靈感,不僅梳理我的思緒,藉著四周環境的人和事提供我資料,讓我對所寫的內容,有較深刻的體會。特別是詞窮時,祂會給我適當的詞句,那種與主同工的喜樂,真是不可言喻,反而連家事都不嫌煩了。」
在這本文集中,每一位讀者都可以看見,三十多年來,歐以南隨著生命生活事奉的成長和成熟,她的寫作題材不僅具有賢妻良母「坐家」的溫情,更邁向「妻子宣教士」的豪情。從這本書收藏的眾「嗎哪」中,也看到她和丈夫(林博)信仰傳承、文字靈光、生涯回聲的豐盛體驗。
這本書不單是一位全心全意愛主愛人的姐妹,記錄生活中精彩的點滴;也是每一位自認為平凡,卻願意為主寫作者的範本。
蘇文峰牧師
資深文字工作者
曾任台灣《校園》雜誌和美國《使者》雜誌主編
與妻子鄭期英共同創辦美國《海外校園》雜誌
■目錄
推薦序
一筆一程 為主作見證 蘇文峰
人生下半場,他們選擇了神的路 陳文逸
我的那罐嗎哪,讓生命與神對齊 歐南攸
悸動的生命節奏 以南的福音人生 林 博
自序
當「歐以南」回家:寫給「我的那罐嗎哪」
鄉福嗎哪──宣教足跡,恩典旅程之一
Lord, After You主,您先行
「口傳福音」上課心得
世界正在搶我們的孩子── 鄉福的兒童事工
茶葉蛋── 東石短宣記
臺灣鄉村的呼喚
回臺前的準備:親子篇
回臺前的準備:SQ篇
回臺前的準備:入儉篇
回臺前的準備:EQ篇
之二
「主耶穌的小子」學習營會
「妻子宣教士」百分百
去鄉福做什麼?
壯年鄉村體驗營推手
我不會宣教……
我是白老鼠──培訓會特別報導
我真想告訴你每一件事
芬園小記
看我奪回!
突破
神有所不聽
答客問──美國之行的分享
鄉福,我回來了!
三年了!
芬園留給我們太多的回憶
他到哪去了?
教會/信仰嗎哪──信仰的光芒,愛的傳承
喃喃自語
從「醫龍」看團隊精神
基督徒(經文串連)
金、銀、寶石,建造心靈聖殿
進入祂的殿
葡萄枝子
愛手相攜
和孩子一起 到主跟前來……
明礬 基督徒也會有緣盡的時候?
真相大白
創作嗎哪──文字的靈光,文學與故事
小說精選《人需地的幾何》 得和失是一對雙生兄弟!
聖誕節話劇 走,我們去吧!
細工──蕾絲的聯想
生之網
惜物情
話合其時
奇巧的工
細水長流
誰來當家?
他是您的……
智慧人的心──思考生死大事
給日子多一點生命──淺談安寧療護
生涯嗎哪──生命回聲 靈魂深處我這罐嗎哪
命中註定的嗎
建立家室
牽手
愛字不易寫
銀婚大快樂
良人終身所靠也!?
──他到底愛不愛我?我與婚姻「抗戰」幾十年
我,爸爸的女兒,無憾
好漂亮的媽咪
從為人母的角度看死亡(1)
子欲養,給機會
從為人母的角度看死亡(2)
要「走」得沒有遺憾
恩典的喜樂──飛躍越過死亡
暖暖的……
■內容試讀
茶葉蛋──東石短宣記
五月初,陳文逸牧師到密西根州來傳遞臺灣鄉村福音工作的異象。不由得想起去年(2000年)暑假在東石短宣時,陳牧師所講「茶葉蛋」的比喻:水煮蛋在茶滷汁中浸泡越久,味道就越濃,但只有那些殼上有裂痕的才會入味。人也如此,越肯花時間讀經、禱告、參與服事,就越像基督徒;只有經過破碎,基督徒的生命才有基督的馨香。
去年暑假,正好計畫全家回臺探親,心想與其「將來」返鄉還福音的債,何不現在就行動呢?經由在臺灣的若蘭妹打聽,我們便聯絡上鄉福,分派到東石。陳牧師說,我們去的那個星期,正好是黃保怡姐妹(過去臺灣一對姐妹花歌星「雙燕姐妹」中的妹妹)要到東石演唱民謠,我們可以和華神的鄉村福音隊配搭事奉,並指定看兩本書:《鄉福事工手冊》和魏德凱牧師著的《攻破堅固的營壘》。
閱讀這兩本書,印象最深的是臺灣鄉村是撒但的大本營,偶像、廟宇充斥,人心剛硬。撒但常用肉體或精神上的疾病來挾制人,怪病特多,傳道人也難以倖免;這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屬靈爭戰的戰場。鄉人對福音的反應非常冷漠,即使基督徒也是如此,許多鄉村的宣教士深感孤單。引用張雅惠傳道的一段話,可以瞭解到鄉村傳道人的心情,她說:「長久以來,弟兄姐妹的生命仍無多大改變,有的硬是站在那裡、坐在那裡、蹲在那裡,甚至躺在那裡;而周遭的百姓又心如堅石。真是讓人感到灰心、沮喪到了極點,實在不知道如何服事才好。」書中還提醒我們,禱告是打屬靈戰爭最重要的武器;所以也開始為東石禱告。我很認真地準備去打一場屬靈的大戰;不料,此行卻是我的信仰大清倉。
****
坐在「統聯」開往東石的巴士上,看著電影「外籍兵團」,忽見一雙臭腳丫架在電視機前的欄杆上。古銅色瘦乾的腳,看起來髒髒的,指甲上還有一線黑邊,是那麼地顯眼……。
「怎麼那麼不禮貌?」低咕著,我對那雙醜醜的腳實在不怎麼欣賞。
──「妳知道嗎?那雙腳是我賜給他的,伴著他走過人生多少道路,讓他能跑能跳,有什麼不好的?憑什麼妳就覺妳的腳比他的高貴?」
聖靈讓我看到我竟「自以為貴」到這個地步,我的心中立刻受到責備,也挪去了我「狗眼看人低」的帕子。心竅這才明白過來,神真是愛「世人」呀!我進而欣賞到神所愛的東石人是何等純樸可愛,而能真心為他們祝福。
****
一到東石,便聽到陳牧師的老二因患肺炎住院。在整理我們住的房間時,赫然看到《張雅惠傳道紀念文集》,我感到即便敵人的攻擊是真的,而神也絕對會在敵人面前為我擺設筵席!翻開紀念集,雅惠傳道那可愛的相片立刻吸引了我。一個單身女子,本著一粒麥子要死在主裡的心志,不倦怠地服事,即便病危時仍心繫東石。篇篇短文,讓我看到二十年來,神並沒有忘記鄉村。許多人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為鄉村福音擺上自己;像陳牧師娘紀貞已在東石服事十一年了。這本紀念集實在是神為我在敵人面前擺設的筵席!當我們發現居然住在原是為雅惠傳道預備的房間,而她卻沒有機會享用時,感覺自己彷彿是站在聖地,深感不配……。
為了三天的露天演唱佈道會,我們散發民謠演唱會、野外主日學及清大電腦班的廣告單,還用廣告車分送汽球以吸引孩子們的注意。那段日子幾乎天天下雨,我們的信心在時晴時雨中備受考驗。第一天晚上雨停了,信心大受激勵;可是……第二天雨依然下著,演唱會前更是傾盆大雨。幾位兄姐聚在一起繼續為天氣禱告時,幾個十來歲的男孩看到我們好奇地問:「這些人在做甚麼?」「這是在禱告。」他們說:「有一次廟會也是下雨,乩童出來一跳,雨就停了。」言下之意,彷彿是我們的鬥法輸了。多麼盼望能出現奇蹟呀!然而,大雨仍下個不停……
「你們若稱我是掌管天氣的主,為什麼我不能選擇下雨?」是呀!我在平順時對這位全能神的「主權」認識實在太淺了。當我們在鄉人拜的偶像「面」前大唱讚美詩來見證耶穌復活的大能時,實在是一個難忘的奇妙經歷。頓時,傳福音的勇氣倍增!我真的相信那場雨是為基督徒下的,至少是為我下的。
我們和華神的福音隊一起設計了野外主日學課程。因東石是漁村,便決定講耶穌平靜風和海的故事,但又擔心是否該向孩子們解釋耶穌與媽祖的不同?這才開始明白許多兄姐回到臺灣不信主的家中所面臨的壓力有多大!在這遍地廟宇香火和家家都有祭壇的環境中,人們不容易確知耶和華是唯一的真神還是眾神之一?最後,我們決定單純地告訴孩子們──耶穌是得勝的主,祂賜平安。
正如葛理翰夫人所說的:「市上假鈔充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何能分辨假鈔?假的不勝其數,而真鈔只有一種。只要精研真鈔,真假自明。」
我醒悟到自己是一個不入味的「茶葉蛋」,對自己頗為失望;發現自己竟是不堪一擊的傭兵,甚感痛苦;要承認自己的無能,更是難堪。回來已一年多,讀經時特別注意我們的神是怎樣的一位神及祂的作為是如何;也比較警醒地練習用「信德的盾牌」抵擋仇敵的火箭。我想畢竟經過了東石的短宣,讓我這個「茶葉蛋」有機會再次浸泡在更香濃的滷汁中,感謝神在做「入味」的工!
本文曾發表在使者雜誌 2001年5月18日
亦曾發表在台灣鄉福簡訊 163期 2001年7月
臺灣鄉村的呼喚
你願意「福音移民」回到臺灣鄉村嗎?每次想到臺灣的鄉村,會讓你心疼嗎?
大妹傳給我一則有意思的故事。大意是說:一位忙得沒日沒夜六親不認的投資顧問,在他的生日那天,夢見「仙女」要送他一份很特別的生日禮物,他希望能「有一雙眼,能夠看透每一支股票的升跌時間。」這份禮物這使得他在股票市場贏了很多場勝仗 。
一日,想到許久沒有見面的家人。回家看見父母的頭頂出現了發光的數字……,由「45」……「35」,每次見面那個數字都在遞減……很是心痛,原來,這是他還可以見父母的次數。
一個星期後,這位投資顧問辭掉了工作,盡量陪伴在家人的左右,也跟他們去旅行。後來父親患了重病……他的頭上終於出現「個位」數。在隱約看見父親頭上的「1」字那刻,這位顧問可以說是逃離開了病房。
故事的結尾,這位投資顧問說:
「走街上。在途中我一直淚流滿面,眼前的東西都已經看得不清不楚。在醫院大門外,我看見媽媽,抹乾眼淚後,她的頭上竟然出現「1」字……媽媽……我轉身看著身邊的路人,全部都在頭頂掛著發光的「1」……我呆呆地退後一步,就看著馬路上的巴士撞向自己,來不及反應,我已經眼前一黑。」
不論你預知將來有三年或是四十年,你會希望做什麼事使你的心滿足?
你是否考慮將「福音移民」回到臺灣鄉村,作為您人生下半場的可行計畫之一?
有一個福音機構懊悔當初到臺灣傳福音時,把重點放在大學校園。原本預料這些精英人才能夠去影響社會體質,不料,留學潮把大部分的他們推向了留美深造。下錯棋了嗎?不!他們忠心愛主,使華人教會在美國立下很好的基礎,對臺灣遊子、大陸學人在接觸福音方面,都有極深的影響。您可能就是其中受惠的一人。
現在,如果在考慮回到成長的地方,還福音的債給臺灣鄉村──除了可以因您成熟的屬靈生命,成為鄉村傳道人的好朋友,支持並鼓勵他們之外;您還可以將現在擁有的,多盡一份心力───
˙您可以運用專業技術,創造工作機會。不以營利為主,只為提升鄉村經濟低迷的危機。
˙您可以用醫生的愛,讓貧困的朋友,在生老病死的循環中仍得生存的保障。
˙您可以用您開闊的人生經驗,拓展窮鄉僻壤孩子們的世界觀。
˙您可以藉著教導彩虹及得勝者品格課程,減少校園的色情、毒品、暴力;鼓勵在校學子羨慕良善品格,培養屬靈的氣質;以期將來能夠選擇認識神,與神和好。
˙您可以陪伴姐妹,在信仰受到迫害時,能堅持很不容易的信仰生活。
˙您可以把神造男人的心意告訴因成癮而受捆綁的男士,以真實的關懷,使他們恢復神造他們的榮美,好抬頭挺胸地作人。
˙您可以幫助安親班的孩子,不斷地為他們守望,讓聖靈強化孩子們在身心靈方面,都能對主的專一。修補父母在他們身上造成的傷害,使他們健康地活在主的面前,靠主走出他們自己的天空,成為他人的幫助。
˙您可以給被兒子敗光家產的某位父親打氣,告訴他即便如此,但屬主生命的滿足勝過家道豐富。
˙您可以安慰孤單的阿嬤,在主的愛裡,陪她走最後的歲月。
˙您可以支援某位單親媽媽,讓他的孩子突破學習的障礙,並且走出窮困,體會神的信實。
˙您可以……;您可以……
鄉村需要很多很多的「你」前來用耶穌的愛來改變屬靈的空氣,為他們帶來希望。
你願意「福音移民」回到臺灣鄉村,即使可能你要關懷的人時日有限嗎?
試想有一天早晨,你在坐在空氣清新的陽臺上,喝著第一口咖啡,安詳地打開報紙。
突然看到的頭版消息:
「臺灣不見了!昨夜淩晨,有一個很嚴重的火山爆發、地震和海嘯臨到臺灣。無人確實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知道今天早晨臺灣不見了……」
您的反應是什麼?
是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心想:「還好我不在那兒!」或是「怎麼辦?沒有機會了!──早知道,就該早一點回去……」懊惱到不知道有什麼文字可以形容那種錐心刺骨的痛。
先不講臺灣不見了,這兒有太多的生命漸漸消失中……因著面對家暴、失業、自殺、破產、毒品、醉酒、賭博、地下錢莊,還有色情網站、媒體對性誇大的報導、負面的人生觀宗教觀等等,讓許多人活得很無奈且沒有盼望……他們的生命力漸漸消失了……
鄉村需要很多很多的「你」前來,以你豐富的生命來影響生命。
你願意「福音移民」回到臺灣鄉村,即便能「多一個」基督徒也好嗎?
你知道「撒該」吧?,大家都不喜歡他。歷代以來所有傳述他的故事的,都用諷嘲的口氣表演他爬樹的樣子。聖經只說他矮,可是大都幻想他又矮又胖;是因為身材又矮又胖的,爬起樹來比較滑稽,比較像壞人?總之,在說故事的人口中,覺得那樣做才能表達撒該的可笑及討人厭之處吧?為什麼像撒該這樣的鄰裡裡拒絕往來戶,會知道耶穌?若不是「耶穌」事件已經鬧得滿城風雨,他很可能還蒙在鼓裡呢。結果那天的好奇,成了撒該他生命的轉捩點。
鄉村需要很多很多的「你」到來,把耶穌的故事傳得滿城「靈風恩雨」,為鄉村中的他們帶來好奇。
你願意來嗎?
本文曾發表在鄉福簡訊254期 200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