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需要開立三聯式發票,請在填寫客戶資料時,將抬頭與統編同時填入公司名稱的欄位即可 貼心提醒
購物車 0

吸引歐美學者一波又一波百年探索浪潮的「都靈裹屍布」,與現今的我們有何關係?

吸引歐美學者一波又一波百年探索浪潮的「都靈裹屍布」,與現今的我們有何關係?

關於「都靈裹屍布」,維基百科的介紹如下:

「都靈裹屍布呈長方形,約4.4 米長,1.1 米寬,它由亞麻纖維,採用一種三對一的鯡魚骨的紡織法編織而成。它最突出的特徵,是其上印著一個隱約、淡棕色、雙手交叉於丹田部的裸體男人正、反面全身影像。這兩個影像雖然各自朝向不同的方向,但是卻沿人體的中軸對齊。同時,他頭部的正反兩面影像,也幾乎沿著布面的中段處相交。這個淺稻草黃色,位於亞麻纖維頂端的影像,看上去是一個有上下鬍鬚,披著左右分開的及肩長髮的男人。他高大而強壯,(不同的專家曾經測量過他的身高,大約在1.7 米到1.88 米之間)在布面上發現有紅- 棕色的漬物,根據支持者的研究,它們和被釘十字架的耶穌所遭受過的傷害相吻合。」

正是這個影像,和上面的那些斑斑血跡傷痕,引來了歐美學者一波又一波的百年探索浪潮。亞麻布顯示的一個男性死者的頭部、正反兩面的軀幹,還有因鞭撻、掌刮、荊刺、鐵釘貫穿等肉刑所留下的各種傷痕,其情形與聖經四福音書中耶穌受難的過程吻合。而一個最明顯、異於常情的特徵在於:這影像如同不經暗房或電腦處理,我們的肉眼便無法識別其上人物準確的生命和物理信息。以專業術語而言,這是一個「負像」(或稱「鏡像」);與攝影底片極其類似──人物的五官相貌、身體的明暗、手腳左右位置等所有的真情實貌,都必須在沖洗或處理過後的照片(正像)上,才能看得清楚明白。而此時,原先的黑白與左右,也會統統被顛倒過來。

這是都靈裹屍布本身的某些特異現象,說明它為何會令許多研究者著迷。小到一個血漬為甚麼依然鮮紅如初?大到這個男人是否就是歷史上的耶穌?目前都依舊眾說紛紜。顯然,都靈裹屍布現象沒有先例,科學史上所有已知的發現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按說一件中古製品就算設計再巧、工藝再精,也不可能承受得住這百年來的密集考察,而不暴露出任何的馬腳吧?

至於和歷史文化相關的懸案,就更加數不勝數了。譬如與中國文化有關、著名的「景教入華」一案,它是發生於西元7 世紀,中國歷史上首次不同信仰之間的接觸。景教是一個來自兩河流域地區,迄今依然活躍的最古老基督教派派之一,但她為甚麼會在西元7 世紀,而不是在一個更早或更晚的時期進入中國呢?有什麼「偶然」的因素推動了這些中東的基督徒「異文化宣教」之旅?他們來到中國的時候,根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所載:「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將經像,來獻上京」,意思就是主教(大德阿羅本)抵達長安時,曾經向唐太宗進獻聖經和聖像。那麼,景教的「聖像」是什麼樣子?它和都靈裹屍布有什麼關係?

這些都是有趣的問題,也是它的誘人之處。裹屍布每一次的研究進展,都可以成為新聞報導的頭條。它早就跨越了單純的科學課題,而變成一個精神載體,與世界很大一部分人的信仰文化息息相關。無論持疑者還是肯定者,都希望從科學研究成果裡獲得自己所想要的答案:它到底是不是曾包裹過耶穌遺體的那塊「上好的亞麻布」呢 ?

爭議同樣都由此衍生。譬如有人曾假設,裹屍布影像或許是中世紀某個狡猾的藝術家所創造。但繪畫怎能具有和底片相同的「負像」特徵呢?繪畫的目的在於觀賞,但如果一幅畫出現這麼多的「迷惑性」,以至於讓人無法正常欣賞,它還能叫「畫」嗎?為甚麼這位「畫家」要故意玩捉迷藏的遊戲,讓觀眾黑白顛倒,左右難分呢?他如此「作畫」的目的又何在呢?

類似這樣「反常」、不可理解的現象,其實還有許多。管中窺豹,我們能想像得到:裹屍布的研究,其實就是由一個又一個這樣正反互搏的「謎團」所構成。我們明白,卻沒有全部的答案;看見,卻無法一窺全貌;努力,卻不能一蹴而就;成功了,卻發現依然有更長的路要走。是故,用博大精深來形容都靈裹屍布,並沒有任何誇大不實之處。它不像是一個池塘,水滿則溢,倒更像是一個開放的大洋,可以相容百川。任何一個學者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從任何一個學科下手,從中發掘出一個屬於自己所關注的焦點問題──這也是它引人入勝的地方:你無論是從哪裡出發,總不會空手而歸。

讓我們把目光轉回1898 年,我們即將看到:都靈裹屍布從一開始,就好像是專門為現代人所「量身定做」,為現代科技所精心預備的,很多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似乎都是為它的「現身」而鋪路,如果不是拜這些新興科技所賜,無疑,它還會像過去500 多年在歐洲所經歷的那樣:真容被隱蔽於忽隱忽現之中,奧祕被拘禁在或有或無之間。更不用說我們可以從一個更漫長,也更廣闊的時空中,追本溯源,去探索這些形形色色的奧祕背後,它所要傳遞給我們的一個信息。

──《都靈裹屍布密碼 》作者,程向牧師


#都靈裹屍布密碼 → https://reurl.cc/5Gd6X6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