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需要開立三聯式發票,請在填寫客戶資料時,將抬頭與統編同時填入公司名稱的欄位即可 貼心提醒
購物車 0

無境界的信徒們:台灣無教會百年史1911-2011(預購)

NT$ 285.00


出 版 商    真哪噠出版社

英文書名    Boundless Believers: A Hundred-Year History of Muky.kai in Taiwan (1911-2011)

日文書名    無境界の信徒たち:台湾無教会百年史(1911-2011)

系列名稱    church

作者    廖本恩Liau Ben En

ISBN    978-626-97919-3-4

EAN    9786269791934

出版日期    2024-9

語文別    繁體中文

頁數開本    25開/148*210CM /296頁

印刷裝訂    黑白/平裝

類別    教會歷史 

■本書簡介

本書榮獲

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

2023年佳作碩士論文獎


第一本以「台灣無教會」為本體,

討論「東亞無教會群體」和台灣「教會」(長老教會)互動的著作


介於「個人」典「圜體」之間,遊走「教會」和「無教會」之間,同時具「台灣」和「日本」色彩的無教會思想。這看似無法定義、歸類的状態,正好說明了台灣無教會擁有的獨特樣貌:「無境界的信徒們」!


源自日本的「無教會主義」不單是走出教堂,

更是建立一個純粹的信仰共同體

知識分子X國族情感×獨立思考一一無教會精神

流傅百年的故事,且至今仍未完能


離開白牆紅磚的教堂是會感到孤單,但也同時進入更寬廣的字宙教堂中…在全世界的「海外無教會群體」中·台灣無教會的獨特貢獻是:和「教會」及「無教會」雨方,都擁有長期的合作並深厚的情誼;且是以自己的行動·向全球的無教會群體證明:就算是抱持「無教會」的精神,亦能和強調制度的「教會」者友好,只要信徒都看重信仰最重要的本質,那麼兩方的距離,其實沒有想像中來得遠。

本書是史上第一本以「台灣無教會」為論本體,深刻討論「東亞無教會群體」和台灣「教會」(長老教會)互動的著作。書中證明了台灣無教會的行動,會牽動另外兩個位於東亞的無教會群體(日、韓),此三地的無教會群體是不可完全分割的,同時也突顯了台灣無教會對「東亞無教會群體」的貢獻。

■推薦序

承蒙   廖本恩先生雅囑,為他的碩士論文寫序。廖先生的大作內容紮實,反映他投入心血的成果。能夠為他的大作寫序備感榮幸。

歷史不斷地重演。倘若,第一世紀,巴勒斯坦猶太人社會的掌權者,包括掌控耶路撒冷聖殿體制的撒多該派貴族接受馬太的耶穌「憐憫」的呼籲,放棄社會內部的壓搾,歛聚,釋放聖殿龐大財富的半數,用來改善民生。倘若,法利賽派勇敢地接受耶穌的訴求,放棄假冒為善的信仰態度,以身作則建立眞實信仰的社會風氣。倘若,激進黨人接受「不抵抗」,「反暴力」的訴求,民生疾苦得以和緩,悲慘的第一次及第二次猶太戰爭 (AD 66-70,132-135) 可免,猶太人離散全世界 (diaspora)的悲劇可免,日後的“holocaust”的悲劇可免。當下正在巴勒斯坦繼續的殘殺平民可免,今天的世界應該是另一番光景;但是,猶太人拒絕,架耶穌上各各他。

歷史不斷地重演,當日本舉國瘋狂,遠渡太平洋,發動自殺式的珍珠港攻擊,佔領遼闊的中國大陸,席捲東亞的時候,日本無教會內村鑑三先生的第二代門徒,除了塚本虎二 (Tsukamoto Toraji) 之外,一致反對日本的對外戰爭。內村先生的門生東京帝大的矢內原忠雄教授在公開場合的演講,也在他定期出版的信仰雜誌《嘉信》不斷地嚴正宣告日本的戰爭必敗,呼籲舉國瘋狂的日本懸崖勒馬。與全民為敵的矢內原教授被驅離帝大,《嘉信》禁止發行,他受到全面的圍剿,一度生計困難;但是,他風骨凜然,毫不退縮。矢內原教授預告的戰敗如實地應驗。戰後,他被遴選為東京大學的第二任校長。第一任校長南原繁先生也是內村鑑三先生的門生,這是日本社會對於眞理的道歉。

當時,先父林添水先生 (1907-1983) 在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勤讀日本無教會的信仰著作及期刊,奠定他一生信守不渝的無教會式的基督信仰。在1937 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日本稱為「柳條溝事件」的前夕,先父從台灣搭船到日本,參加矢內原忠雄先生和黑崎幸吉先生在山中湖舉行的暑期聖經研習會。矢內原先生就在山中湖的講習會宣告日本必敗,先父回憶他在現場聆聽時的感動是如雷貫耳,全身興奮發抖,終生不忘。已故歷史學者余英時先生在他的回憶錄,痛心疾首地指出,倘若,未發生西安事變,中國及東亞的歷史會改寫。余英時先生的痛心疾首告訴世界,倘若,日本未侵略中國,歷史是必然改寫的。倘若,當年日本能夠接納無教會的諫言,長崎廣島的悲劇可免,東亞的歷史悲劇可免。這正是廖本恩先生的研究論述的價値之所在。

廖先生論述的內容,是我從小隨伺先父所聆聽、所目睹的事實。廖先生人品誠摯敦厚,信仰堅定,治學嚴謹。今後,立定腳跟,勤讀Great books,增廣閱歷,必為神所大用。也建議在歷史之外,充實biblical的學識,為一生的研究工作建立紮實的基礎。願天父上帝繼續憐憫世界,引導世界早日接納天父上帝的忠言。

林良信 謹識於台灣,台北 2024. 08. 15


■作者簡介

廖本恩Liau Ben En

現中國神學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義務)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碩士(神學)

台灣出身,2019起前往香港,展開神學研究旅程·喜愛探索東亞各國的流行、文化與歷史,並樂意向人分享發生在東亞各國間的基督教群體故事。研究興趣包含:日本基督教史、台灣基督教史東亞基督教史、無教會主義丶處境神學…等範疇。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自序

例言(凡例)

縮寫表

︱第一章︱    序論

一、焦點 

二、關於台灣無教會的先行著作 

三、本書的敍述方式、獨特貢獻與章節編排1

︱第二章︱    台灣無教會的根源─日本無教會主義

一、無教會的起源

1.「無教會」的雛型 

2.「無教會」的定義演變 

二、無教會的思想特徵

1.教會觀:單單推崇基督並釘祂的十字架 

2.獨立精神:底藴於信仰與組織

3.信仰思維:具國族情感的基督教思想 

三、無教會的形式特徵

1.成員身分:多為知識分子 

2.三項常見活動:集會、雜誌與演講 

四、無教會的繼承與演變

1.縱向:日本無教會的四個世代

2.橫向:海外無教會群體的樣貌

五、小結

︱第三章︱    從母國到殖民地的種子─日治時期的台灣無教會

一、台灣無教會的先驅:井上伊之助

1.井上與教會的接觸

(出生至第一次赴台時期)

2.井上與無教會的接觸

(出生至第一次赴台時期)

3.返日療養至第二次赴台時期

二、台灣無教會者第一世代:內地人集會

1.台灣首位植物病理學教授─松本巍 2.松本巍的無教會活動

三、台灣無教會者第一世代:本島人集會

1. 本島人無教會者與台南集會的出現

2. 台南集會的無教會特徵

四、不同的處境─台日無教會的起始差異

1. 集會領袖與成員的身分與關係

2. 三項常見集會活動

3. 與「教會」的互動

4. 對國族與信仰的看法

五、小結

︱第四章︱冒出新芽─終戰後的台灣無教會

一、戰後的日籍台灣無教會者

1. 日籍台灣無教會者的活動

2. 日籍支線的終結

二、戰後的本島台灣無教會者

1. 新成員:矢內原路線的北投集會

2. 原始成員:政池仁路線的台南集會

3. 南北集會的差異:矢.原與政池路線

三、戰後的無教會特徵

1. 權威體制下發行雜誌的困難性

2. 出版日本無教會者的翻譯作品

3. 台灣無教會者的身分意識

4. 與政府的關係:台灣無教會者的國族認同

四、獨特現象:和長老教會友好的台灣無教會

1. 無邊界的信徒

2. 無教會書籍對長老教會的影響

3. 兩方的合作頻仍

4. 台日無教會在與教會互動上的差異

五、小結

︱第五章︱開枝散葉─台灣無教會第二世代

一、世代的轉換

1. 第一世代的去向

2. 第二世代登場

二、從獨立走向合作─台、日、韓無教會的互動

1. 台、日、韓無教會群體情誼深厚

2. 台灣較少本地跨集會之互動

三、與長老教會密切合作的無教會

1. 長老教會如何影響無教會者的傳道─以鄭廷憲為例

2. 組織性的合作

3. 友好關係對雙方群體發展的影響

四、第二世代的無教會特徵

1. 師事日本無教會第三世代

2. 雜誌與演講受局限

3. 處於「獨立」與「未獨立」之間

4. 具有明顯國族認同,但未發展本地基督教思想

五、台灣無教會的終結

1. 第二世代成員離開

2. 招收不到新成員的原因

3. 思想特徵消失

六、他論:另一支台灣無教會的存在?

︱第六章︱獨立與融合─台灣無教會史的獨特定位

一、有別日本的台灣無教會

1. 未有完整的形式特徵

2. 未完全本色化

3. 持續與「教會」連結

二、台灣無教會在無教會史的定位

1. 無境界的信徒們

2. 帶出東亞、海外無教會群體的良好互動

三、待探索的課題與展望

跋 未完成的改革/未完成的故事

參考書目

附錄一 井上伊之助返日後的無教會活動

 附件一 林添水年譜

 附件二 《聖書的日本》中關於台灣的文章

 附件三 林添水刊載在《待晨》和《永遠的生命》的文章

 附件四 黑崎幸吉訪台照片(1961 年)

 附件五 林添水晚年筆記(1980 ~ 1982 年) 

 附件六 林添水夫婦晚年照片

 附件七 林添水告別/追思禮拜程序單

 附件八 慰問林添水遺族之奠儀/慰問信


■內容試讀

第一章    序論

一、焦點

無教會主義(Mukyōkai,下稱無教會),是内村鑑三(Uc- himura Kanzō)於1900 年開展的日本基督教本色化運動。内村認為西方傳教士將過多規則加諸教會,使其偏離上主設立「エクレージヤ」(ekkelisa 的片假名,意即教會)的心意,因而呼籲信徒不要一昧跟從西方傳教士的教導,離開充滿規則的教會,成為「獨立」的信徒。

所謂「獨立」,並不代表「孤立」,而是指著思考與行為上的獨立。内村認為信徒應放下繁複的規則,單單回到聖經,了解上主原初的心意。基於此原則,無教會集會最常做的三項活動是:興辦雜誌、查經聚會與演講。這些活動皆圍繞著聖經,並強調個人思考的重要性。因著注重思考、且聚會形式簡易的特點,讓無教會吸引許多明治、大正時期的知識分子靑年,並發展為知識分子領導的運動。此外,隨著日本版圖的擴張及民眾移居的因素,無教會信徒也逐漸在韓國、台灣、美國、墨西哥、巴西與太平洋沿岸等地出現。

在全球的無教會分支中,台灣無教會可說是最獨特的。首先,各國的無教會,大多維持日本無教會常見的三項活動;但台灣無教會,卻未同時進行這些活動;次者,無教會提倡「獨立」。通常「無教會」會和「教會」保持距離,但台灣無教會者,卻始終與在台的長老宗教派─日本基督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下稱長老教會)維持良好關係;最後,日本無教會是一場基督教本色化運動,強調福音工作要由本國人負責,且提倡具有國族情感的基督教思想;但台灣無教會對福音本色化的著墨就沒那麼顯著,且始終與日本無教會保持聯繫。

因著這三個極為獨特的樣貌,使得無教會研究的領域,開始出現「台灣是否存在無教會」與「台灣為何沒發展如同日韓一樣的無教會群體」等討論。那麼,是什麼原因塑造台灣無教會走出有別於日本無教會、獨樹一格的路線?這是本書想要探討的。

二、關於台灣無教會的先行著作

雖然台灣無教會的著作數量不多,但每一份著述都為此領域帶來不可忽視的貢獻。

首先,最早做台灣無教會系統性研究的是:無教會史研究會出版的《無教會史I ~ IV》( 無教会史I ~ IV,1991 ~ 2002)。此套書運用史學,梳理台灣無教會的歷史,時間跨度為1911 年至1990 年代中期。不過在該套書中,台灣無教會被歸類為「海外情況」的別篇,意即台灣無教會並非是主要探討的對象。但該套書仍舊提供台灣無教會史的大致輪廓,成為後續研究的根基。

次者,陳志忠的碩士論文(2005),探討日治時期的台灣無教會。此論文將台灣無教會置於「殖民地教會」的觀點下,探究台灣無教會與政府並社會的互動。陳氏基於史學進路,同時引用文獻檔案與口述資料。文獻方面,基本上都是引《無教會史II ~ III》,並無獨特的新資料;但在口述資料上,陳氏訪問北投集會參與者郭維租 與許星漢。這些口述資料,提供實際參與者的主觀敍述,使得台灣無教會的樣貌,能被更完整地呈現出來。

再者, 研究台灣文學的鄧慧恩, 在她的博士論文中(2011),有一節專門探討日治時期的台灣無教會者。7 鄧氏以知識分子為主線,詳述矢内原忠雄(Yanaibara Tadao)的無教會思想,是如何影響該時期的台灣知識分子蔡培火、陳茂源與張漢裕等人。此外,鄧氏亦關注無教會者的文學作品反的思想,分析台灣首本無教會雜誌《芥粒》以及發行人松本巍

(Matsumoto Takashi)夫婦撰寫的文章。

最後,近年將日本無教會史梳理最好的赤江達也(Akae Tatsuya),於2014 年的論文中,運用歷史社會學  和「紙上的教會」假說,梳理日本統治下殖民地的無教會群體發展。赤江基於自身對無教會研究的熟悉,在該論文中引用許多日本無教會第二世代 與第三世代信徒的資料。13 這些日文資料,顯示出台日無教會間的互動與關係從未間斷。

上述的著作,雖為台灣無教會研究帶來不少貢獻,但仍有不少的缺乏。第一,四份研究都使用史學進路(赤江另有涵蓋社會學),且主要的材料皆取自《無教會史I ~ IV》;第二,陳氏、鄧氏與赤江皆是關注日治時期的台灣無教會,甚少觸及戰後的發展;而《無教會史》雖有談論戰後的台灣無教會,卻沒有台灣無教會信徒的第一手資料;第三,鄧氏與《無教會史 IV》雖有觸及「台灣是否有無教會」的議題,但兩者皆未深入探討。因此可以說,雖有上述的著作,但若要呈現完整的台灣無教會史,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