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需要開立三聯式發票,請在填寫客戶資料時,將抬頭與統編同時填入公司名稱的欄位即可 貼心提醒
購物車 0

當同志遇見耶穌

NT$ 405.00


出 版 商:真哪噠出版社

系列名稱:Evolution 09

作者:Annie等23位

編者:王道維

ISBN:978-626-95388-8-1

CIP:244.9107

EAN:9786269538881

出版日期:2022-8

語文別:繁體中文

頁數開本:25開/148*210CM /400頁

印刷裝訂:黑白印刷/膠裝

類別:性別研究


■本書簡介


攪動生命旋渦
勇敢揭示傷痕
23位LGBTQI與主的溫柔會遇


專文提序  周學信(中華福音神學院/基督教神學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專文評析  高穎超(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超越反同挺同立場 一致感動真心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


毛樂祈    Podcast節目(教會青年的思考健身房)主持人、作家
吳英俊    國際跨虹者聯盟台灣代表 / 台灣跨虹者權益促進會理事長
李懷恩    校園福音團契宣道中心主任
周巽正    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
邱慕天    新媒體宣教學院學務主任 / 公共神學學者
松慕強    iM 行動教會主任牧師
胡志偉    居英退休牧師
夏忠堅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秘書長
夏昊霝    基督教福音協進會秘書長 / 標竿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晏涵文    台師大衛教系名譽教授 / 台灣性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陳小恩    台南神學院神學生
陳南州    玉山神學院退休教授
陳思國    神國翻轉教會主責傳道
陳思豪    台灣基督教長老會古亭教會牧師
張文昌    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 / 前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 / 前台北市性平教育委員
張光偉    新店行道會主任牧師
郭宇欣    高師大性別教育所博士生/自由傳道/曾任校園福音團契傳道同工
郭偉聯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系主任
郭媽媽    同志父母愛心協會召集人
許牧彥    雲林東勢長老教會長老
莊信德    國際播種事工台灣分會執行長
曾劭愷    浙江大學哲學系百人計劃研究員 / 前中華福音神學院助理教授
馮    珮    高雄福氣教會牧師
黃國堯    前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牧師
彭偉業    香港基恩之家主任牧師
裘佩恩    下一代幸福聯盟法律顧問 / 愛家公投提案人代理律師
董保城    東吳大學副校長
董家驊    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
廖元豪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 憲法法庭同婚言詞辯論之台北市政府訴訟代理人
廖金河    基督教台灣貴格會中心教會牧師 / 教會公共平台「亞洲時代新葉聯盟」召集人
鄭仰恩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
蔡麗貞    中華福音神學院退休教授
謝智謀    上帝的小僕人


■作者簡介

或是甘於寂靜,或是被迫喧囂,
23位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教會、不同立場的同志基督徒,
以同樣的誠實打開暗櫃,
藉著他們真摰的生命淚水,
見證上帝在他們身上的恩典,
遇見愛他們的主。

作者群:Annie、Hank、Ivy、Janet、JCCH、SHAO、Tamao、小天使、小米、小築、 片片、奶茶、伊凡、汪洋、李秋萍、阿榮、施以恩、亭屹、細細、梁詠恩、陳鈺欣、張藝寶、簡靖航

■編者:王道維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通識教育中心合聘教授、諮商中心主任。對基督教思想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對話有不自量力的負擔。2016年起與同工舉辦將近40次的「友善交流座談會」,嘗試促進基督信仰團體內外對於同志議題不同立場者間的溝通。其非學術性文章與文字創作蒐集於其個人的部落格(http://blog.udn.com/dawweiwang)。著有《三字聖經》與《當耶穌遇見同志》(合著)。

專文提序  周學信(中華福音神學院/基督教神學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專文評析  高穎超(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前言
I 與Thou 的會遇       文/王道維


就在一個世紀前,當時歐洲最重要的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註一)發表了一本影響深遠的作品,《我與你》(I and Thou, 1923)。布伯以此書奠定了後世所謂的「關係哲學」或「對話哲學」,來回應當時歐洲經歷工業革命、現代化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文化思潮上所面臨的巨大衝擊。


從書名很有詩意地使用Thou 這個古英文而非現代的You,我們可以嗅出布伯獨特而充滿感性的告白:因為Thou比You 包含更多親密、熟悉與體貼等意義,是個僅使用於家人或摯友間的人稱代名詞(註二)。布伯藉由此書名表達I-Thou 之間並不是一個先作為獨立個體而後建立起來的關係形式,反而是先認定有個不證自明的親密關聯性,再以此來定位你我個體的意義與價值。因此I-Thou 之間並不只是展現某個靜態的哲學理論,反而很強調在此關係裡積極動態的對話,才能避免落入「I-It」的主從關係而僵化了自身與他人的角色,而後者也正是人類社會因此充滿許多誤解與傷害的主因(註三)。


從這樣的視角,我們就可以了解為何這本《當同志遇見耶穌》並非前一本書(《當耶穌遇見同志》)的續集,反而是個在I-Thou 的關係中所必然存在的對話實踐。兩者相同之處在於,都是觸及同志議題與基督信仰而互為表裡;不同之處在於本書完全沒有前書的抽象思維或作為異性戀他者的神學分析,反而只有同志基督徒們(註四)刻骨銘心的生命敘事。也因此,兩本書名中的「遇見」不但反映出當代華人文化在時空中的偶然性,也更因為信仰價值與性別認同的堅持,又同時帶有永恆境遇裡的必然性── 兩者看似互相矛盾實則共存,讓不同立場的讀者在這無法分離的親密關係中都能感受到衝擊,醞釀出更多的反省、同理與積極對話的努力。畢竟,「遇見」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


舉例來說,這本書除了有每位作者自己接觸信仰的歷程,也展現出這些同志基督徒內部豐富的多元性:從性傾向與性別認同來看,不但包括常見的男女同性戀者,也有跨性別者與極少見的雙性人,且有不以主流同運論述來定義自己的跨虹者(或稱為後同志)。在教會生活方面,這些作者不只在接納同志的獨立教會聚會,也有長年忠心服事於基督教各宗派、靈恩教會或天主教教會,彼此間對於同性婚姻、性平教育、聖經詮釋或神學立場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他們的原生家庭中有些是多代的基督徒、有的篤信其他宗教、有的則是失親破碎,當然也有不少在幸福的環境中成長。其個人的伴侶型態,除了單身或有固定伴侶者,亦有進入同性婚姻或選擇與異性結婚、生兒養女建立家庭者。如果不是因為過去十餘年來華人社會在性別議題上的衝突分裂,這些多元的性別或信仰展現恐怕也只是單純反映出當代社會的複雜樣貌,其實完全不會被以異性戀/ 非基督徒為主流的華人社會所關心。只是不管是衝突爭議或冷漠以對,這樣的型態都只是布伯所謂「I-It」的關係,而非真實生命的本相。只有當我們開始進入I-Thou 的關係時,才會發現真正的「會遇」不再是想像中的寧靜單純,反而伴隨著靈魂深處的翻攪與震動。


原來,不管是同志朋友還是基督徒,在華人社會中都是人口占比偏低(約5%-10%)的邊緣族群。作為兩者的交集,同志基督徒們當然更是邊緣中的邊緣。因此當社會為了性別與信仰議題爆發衝突,粗魯地將這些本來躲在暗櫃的生命掀開責難時,我們才看到原來他們幾乎都曾因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在家庭、學校、醫院或工作場所中經歷各種歧視羞辱,在信仰團體中所受的逼迫可能使他們比其他同志更感到絕望灰暗,甚至自我懷疑控訴。即便有少數幸運兒並未有同樣的經歷,卻也看透了這虛假膚淺又飄渺疏離的世界,寧可徘徊流浪也不願寄人籬下。他們每個人遇見耶穌的過程是這麼的孤單卑微,以至於很少被獨尊家庭價值的主流教會所看見,當然也很難被強調權力抗爭的後現代社會所理解。


還好這個在I-Thou 關係中的會遇,其實從來就不在於千年的信條傳統或善變的社會潮流中,乃是在那十字架上孤單破碎的身體裡沉默地展現出來:「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舊約‧以賽亞書》53:4-5) 原來,耶穌自己也曾經是那麼的邊緣、那麼的孤單,那麼的心痛哀傷。甚至到如今,祂依然用被刺穿的雙手,撫慰每一道暗夜裡的淚痕。耶穌的心或許比任何人所想像的都還要貼近同志朋友,未曾遠離……。


因此我們可以相信,不論是對於同志還是非同志,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這樣的「會遇」並非反同vs 挺同的故事,而是耶穌自己的故事;不單是個人與上帝重新和好的經歷,也是我們罪人彼此饒恕的開始;不是只有傷痕或憤怒的控訴,更有在這斑斑的血淚中發芽挺立的小花一朵,如同讀者面前的這本書。這使我想起同樣寫在百餘年前的一首詩,或許可以更好地詮釋這個I 與Thou 的會遇與其超越,與每位在性別與信仰中掙扎的朋友們分享:


摘下這朵花來拿走吧,請不要遲延。
我怕它快凋謝,掉落在土裡。
它也許配不上你的花冠,但求你來採折它,
以你手採折的痛苦來賜給它光寵。
我怕在我警覺之先,日光已逝,奉獻的時間已過。
雖然顏色不深,香氣淡薄,求你仍使用它來禮拜,
趁著還有時間,請採折吧……
── 泰戈爾《吉檀迦利》(1913)


■目錄

前言  I 與 Thou的會遇                                   王道維

序言  信仰守門人的再思                                周學信

輯一  流浪者之歌

在聖雅各天空下                                                 阿榮
雙城故事                                                        李秋萍
我就是我──找到那值得羨慕的愛                      小築
回!家!                                                        施以恩

輯二 因為我是,所以是我

祂的愛,從未離開過                                         伊凡
細細地讀我                                                       細細
「獨」白                                                        SHAO
Orthogonal                                                    簡靖航

輯三 黑暗中有光
在祢手中                                                       陳鈺欣
走過流淚谷                                                         Ivy
微光中的盼望                                                 JCCH
作同志基督徒的光                                           Hank
或快或慢,或彎或直,
福音正在道路上等著迎接我們                          汪洋

輯四 以愛之名
唯有愛,才能克服恐懼                                  梁詠恩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小米
我,是個同志,也是母親                              Tamao
接住那即將墜跌的生命                                  張藝寶

輯五 非關同志
先是基督徒                                                        奶茶
橋                                                                      亭屹
流動的生命饗宴                                                片片
理想越難,神與我越靠近                                Annie
一切都變成新的了                                          小天使

佳美腳蹤
 
我是Janet, 我是同志宣教士               採訪/張藝寶

回聲  (推薦文)
書評   超乎你所求所想的「同志」×「基督」 高穎超


■內容試讀


祂的愛,從未離開過      文/伊凡


〈馬太福音〉15章21-28節:
21耶穌離開那地方,避到泰爾和西頓附近地區去。
22當地的一個迦南女人來見他,喊著說:「主啊,大衛之子,可憐我吧!我的女兒被鬼附著,痛苦不堪。」
23耶穌一句話也不回答。門徒上來求他,說:「請叫她走開!她跟著我們,一路喊叫呢!」
24耶穌回答:「我奉差遣只去尋找以色列人中迷失的羊。」
25那女人一聽見這話,就在他的腳前下拜,說:「主啊,請幫助我!」
26耶穌說:「拿兒女的食物給小狗吃是不對的。」
27那女人說:「是的,主啊,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屑呢!」
28於是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好大呀!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吧!」她的女兒就在那時候好起來了。(現代中文譯本)


受洗至今超過二十四年了,曾經迷惘於自己性傾向與教會教導之間的衝突,也曾經以為這樣的衝突,只能在「基督信仰」與「忠於性傾向」之間做了二選一的決定之後才能結束。不過,主耶穌的恩典永遠是超乎想像的寬廣與豐盛,浸入並活在祂的愛中,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平安與喜樂。


幕一 櫥窗

上小學的某一天,我和媽媽在街上散步,經過某個櫥窗時,我的目光不知道被甚麼吸引住了,雖然沒有停下腳步,但眼睛卻在櫥窗上停駐了幾秒。往前走了幾步,媽媽突然開口問我:
「你是不是喜歡剛才櫥窗裡的那個東西啊?」
「沒有啊!」我想也不想就直覺地回答。


從小,我隱隱知道家裡經濟狀況很普通,雖有時緊繃但還不至於缺乏,而唯一的兄長因著家族遺傳疾病,常常需要看醫生並服用各種藥物。因著這種種因素,我一直告訴自己不要再給這個家帶來其他麻煩,也一直被這樣的念頭驅動著:讓我成為一個很好養的孩子吧!


在童年時代,我極少要求家裡為我買甚麼東西,也因此,長大後每次在街上看到一些孩子為了滿足物欲,不停地和父母哭鬧時,我心裡都會特別地不耐煩:這些孩子就不懂得稍微體貼一下父母嗎?


每當放學時刻,看著各個校門口停滿了接送孩子的轎車跟機車,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四十多年前讀小一時某個放學後的傍晚。那天,我因為把車票弄丟而不知所措,默默地站在公車站牌旁邊半個多小時。眼看老師們都陸續搭公車離開,我只好沿著公車路線走路回家,原本將近50分鐘的車程,我從傍晚五點走到晚上快九點才到家。隔天,我就因驚人的記憶力(完整的公車行駛路線)跟體力,成為學校所有老師口裡的「好小孩」。


漸漸長大後,我終於理解了自己性格問題之所在,我總是不會說出自己的渴望或需求,因為我把它定義為:給別人找麻煩。


「你是不是喜歡剛才櫥窗裡的那個東西啊?」母親的這句話給了我溫暖的安慰,因為她察覺到了我內心深處的渴望。


幕二:夏日,短褲與涼鞋

我輕鬆地穿著短褲跟涼鞋穿越過台大校園,目的地是新生南路上的一間老教堂。我很開心地參加主日禮拜,在感人的詩歌中,我看到前方有一位腦性麻痺的弟兄,正以不太協調的肢體動作讚美主……。


1998年的夏天,是我受洗歸入主家的美好時刻,那段時間中留存在腦海中最深刻的景象,是我「穿著短褲、涼鞋」唱詩歌的畫面,以及那位無論如何都要盡力唱跳、盡心讚美主的腦性麻痺弟兄。


其實在受洗之前,我已經進入「教會」一段時間了,但那時所接觸的都是統一教以及攝理教(韓國的異端教會),後來在母校錢玉芬老師的鼓勵下,我才勇敢地跨出一步,進入了我的母會,開始參與各項聚會。


在之前的教會聚會時,我很認真地讀聖經跟帶領小組,但有幾個問題始終卡在我心裡過不去。首先,做禮拜朝見神是很神聖的事情,我完全可以理解,但每個人都要盛裝打扮才是對神的尊敬嗎?當我第一次穿西裝打領帶做禮拜時,我內心十分感動,因為我也想盡心盡力來榮耀神。但當每個人、每個禮拜都被明示與暗示要盛裝參與時,我開始重新思考:到底甚麼是「榮耀神」?還有,當某次教會中有人想要邀請肢障朋友來參加聚會時,卻被提醒:「整個教會還在發展階段,可能沒有能力照顧到這樣的人,最好先邀請一些又美又帥或是多才多藝的人來,教會需要這樣的人!」


就在我開始對「神的愛」產生疑惑時,我進入了受洗的母會。在那個夏天,我刻意地以輕鬆的心情穿著短褲、涼鞋來聚會。很顯然,根本沒有人在意我的裝扮。我需要面對的只有一件事:「我有沒有用心靈與誠實來敬拜主?」


聚會一段時間後,這位腦性麻痺的弟兄就常常來找我講話,雖然總是因為不知道該跟他聊甚麼而有點不知所措,但似乎透過陪伴他,神也讓我學到了很多信仰的功課。他比我更早受洗,但我並不會從他口中聽到任何對於聖經經文的感動,也無法聽到他為我做很流利的祝福禱告。但他的每個笑容、歡呼甚至是眼淚,都讓我明白一件事:他一直活在神的愛裡,神的愛從來沒有離開他。


我不知道他有沒有祈求過神的「醫治」,也不瞭解神對他的心意是甚麼。但我卻從這個世人眼中不完美、不健全的身體中,看見了神的榮美;也在他毫不動人的歌聲中,以及不體面的唱跳中,感受到了神的榮耀彰顯。


幕三:小兒麻痺的學生
千禧年的某一天,我騎著機車在天龍國的羅斯福路及和平東路口等紅綠燈,有一群高中生有說有笑地快步走在斑馬線上,而在後方一兩公尺處,一位小兒麻痺的學生正快步地跟在他們後面。他看起來似乎走得非常賣力,可能是擔心會被同學們遺棄吧!這個場景莫名地觸動了我的心。當綠燈亮起,我發動機車前行時,安全帽底下的淚水已無法止住。


這位小兒麻痺學生讓我想起我的兄長,他因為遺傳疾病導致肢體萎縮變形,但好強的個性常常迫使他努力地讓自己表現得很正常。小學時我們曾經一起跑步,在某次繞著一個小圓環跑步時,他第一次贏過了我。但他只是很輕鬆地說,因為他的腳一長一短,所以跑這個圓環特別順利。當時的我沒有甚麼感覺,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增長,每當想起這個畫面,心中便湧出一股酸楚。當時才十歲的兄長,是在怎樣的狀況下,終於與自己的疾病與命運妥協?


這位小兒麻痺學生也讓我想到自己。我從小三時開始了解到自己的性傾向,也逐步地察覺到自己似乎跟周遭同學有些不一樣。到了國中青春期,當我的性幻想都是同性時,我知道自己必須保持沉默,必須表現得很注意周遭的異性,免得我的「異常」讓我失去所有的友誼。


「正常」或「異常」該怎麼定義?由誰來定義?只有做一個「正常」人,才值得被賦予生命的價值嗎?看著那位小兒麻痺學生,不斷流淚的我,突然感受到主耶穌在我心裡提醒著:「我不會走在你的前方讓你苦苦追趕,也不會時刻在你的身後監督你有沒有走錯路,我只會一直在你身旁陪伴並扶持著你。」


幕四 研習會
2012年底,在台灣神學院一場為期三天,關於同性戀議題的教牧研習會中,一位牧者以他多年在教牧諮商的經驗,嚴正提出同志信徒的牧養需求,並嚴厲指出許多歧視同志的基督徒的偽善。坐在台下的我突然爆哭起來。


身為一位同志基督徒,且多年擔任教會長老,我總是提醒自己要更堅強一些,才能保護到其他同志信徒。在這場教牧研習會中,有多位教會同工與我一同參與。有人純粹去聆聽各種不同立場的神學見解,有人與我一起以同志信徒代表的身分去做分享。台上台下的言詞辯論超乎原先想像,每天的唇槍舌劍不僅刀刀見血,更是刀刀入骨。支持同志的神學論點都被指責為扭曲聖經,同志信徒的分享都被認為是充滿謊言的假見證。


即使面對這樣的謾罵,我還能把持自己的情緒。因為自從知道自己是同志之後,早就練就了隱藏情緒的功夫,甚至唾面自乾的功力也不差。往好的方面想,讓自己情緒保持穩定才能繼續理性地與不同立場的人溝通;但往內心深處多挖一些的時候,偶而也會察覺到自己一直隱藏的倔強,完全不想表露出被這群人傷害過的痕跡。


幕五 耶穌的臉龐
2022年3月的某個主日下午,輪到我主理小組聚會,那天的聚會約有二十位肢體出席。其中某個時刻,大家各自翻著四本福音書的不同章節,之後便輪流述說在福音書中所看見的耶穌。耶穌醫治了瞎眼的人、耶穌醫治了羅馬官長的僕人、耶穌與撒馬利亞婦人的相遇、耶穌呼召了利未、耶穌去到稅吏撒該家中作客、耶穌……。每個人的描述都指向了同樣的一件事:耶穌走進了許許多多無助者的生命之中。


那天聚會的主題經文是〈哥林多前書〉第六章,其中一段是保羅講到了不義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而在形容不義的人之時,也出現了「有同性性行為的人」。這段經文成為許多牧者拿來攻擊同志的經文之一,換句話說,也是同志基督徒在讀聖經時會十分糾結的一段經文。


其實,在之前預備聚會內容時,我就努力地想著,該怎麼帶人領受這段經文呢?我手邊當然有很多聖經學者的著作,可以說明這段經文所說的「有同性性行為的人」,並不是在描述現代的「同性戀者」。但只能是這樣嗎?只要說明了聖經沒有歧視同志,同志就會開開心心地走進教會?小組的慕道友們就會心甘情願地受洗歸入主家了嗎?我心裡有好多問號。所以我才會安排讓每個人都用幾分鐘的時間,閱讀四福音中的不同段落,記錄下耶穌與人相遇的經過,然後請他們簡短地說出自己所看到的。


大家述說的內容,都是我非常熟悉的故事,但聽到每個人在表達他的領受時,我的心裡仍然充滿了感動。每一位故事主角或許都能簡單地被歸類為某種罪人,但他們每個人在耶穌的眼中都是獨一無二的,並且在與耶穌的相遇中,體驗到了真正的自己被接納,然後帶著愛走向一個新生命。而所有故事當中,唯一一位帶著憂愁離開的,是那個似乎沒有犯罪,並且認真守誡命的年輕財主。


幕六 碎屑與信心
在教會中,一位異性戀弟兄很激動地對我喊著:「你跟他們的對話真的有意義嗎?你不覺得他們就是把你當成不配得到神恩典的那隻小狗嗎?」


那天,這位弟兄問了我很多身為同志基督徒的感受,以及我的信仰經歷,包括我與不少反同基督徒的對話經驗。談到我喜歡的經文時,我跟他分享了〈馬太福音〉十五章耶穌與迦南婦人的故事。在我們聊天的過程中,他述說了很多他與反同基督徒對談的挫折感,也很好奇我怎麼還能那麼堅定地繼續跟不同意見的肢體對話。就在某一刻,他突然爆出了那句話:「你跟他們的對話真的有意義嗎?你不覺得他們就是把你當成不配得到神恩典的那隻小狗嗎?」


我當下愣住了,安靜地思考了一會兒。說實話,有不少次在跟不同立場的肢體對談時,我確實感受到這樣的氛圍:一位說自己是同志的人,怎麼會出現在這種都是基督徒的場合中呢?我曾經想過,如果在我剛認識耶穌的時候,耶穌就跟我說,「拿兒女的食物給小狗吃是不對的。」(太15:26)我會怎麼辦?以我從小到大被塑造出來的性格,我猜我會很客氣地說聲:「好的,謝謝。」然後就轉身離開。


但我想,耶穌完全瞭解我的軟弱,祂知道我的心。從我認識祂開始,祂不斷地向我顯明的,就是祂有多麼疼愛這些軟弱的肢體。祂不會去試煉我微小到自己都看不見的自信跟自尊心,祂只會陪伴著我,等待我真實地接納自己。


世上有許多人、許多基督徒,以粗暴、苛待、蔑視的心及言語來對待同志,但我所認識的耶穌,卻是對同志動了慈心的那位主。祂的溫柔以待讓我願意停下腳步,不再追求世人所賦予的「價值」,而能回頭看看那個被我遺落在角落、卻一直被祂溫柔擁抱著的自己。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